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人民抗日剧社的发展
1936年1月,中共中央将工农剧社改名为人民抗日剧社(简称“人民剧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剧社改名为抗战剧团。人民剧社由瓦窑堡迁至保安(今志丹县)后,剧社的负责人是危拱之、刘保林和杨醉乡。危拱之任主任,刘保林任歌舞班长、杨醉乡任戏剧班长。
中共中央来到陕北初期剧团的发展就很快,人民抗日剧社社长的危拱之说当时约有三十个巡回剧社。在接受斯诺采访时,危拱之谈到:“每个军都有自己的剧团,几乎每个县也都有。演员几乎都是在当地招来的。我们从南方来的有经验的演员现在都已成了导演了。”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描述了红军剧社情况,“我遇到好几个少年先锋队员,他们还只有十几岁,可是已经过长征,现在负责组织和训练各个村子里的儿童剧社。演员们除了伙食和衣着之外,所得生活津贴极微,但是他们象所有共产党员一样天天学习,他们相信自己是在为中国和中国人民工作。他们到哪儿就睡在那儿,给他们吃什么就愉快地吃什么,从一个村子长途跋涉走到另一个村子.从物质享受来说,他们无疑是世界上报酬最可怜的演员,然而我没有见过比他们更愉快的演员了。由于不断地改换节目,几乎每天变更活报剧,许多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上的新问题都成了演戏的材料,农民是不易轻信的,许多怀疑和问题就都用他们所容易理解的幽默方式加以解答。红军占领一个地方以后,往往是红军剧社消除了人民的疑虑,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个基本的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反宣传,争取人民的信任。例如,在最近红军东征山西时,成百上千的农民听说随军来了红军剧社,都成群结队来看他们演出,自愿接受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的戏剧进行的宣传。”
中共中央到西北后,共产党领导的剧团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西北原有的剧团和从中央苏区来的文艺力量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艺团体,人民抗日剧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人民抗日剧社的演出活动。1936年春夏,人民抗日剧社在保安城西南周河岸边进行演出,观众有党校学员、红军战士、工厂工人和附近群众等,演出的节目有《亡国恨》(廖承志编剧)、《侵略》《丰收舞》《红色机器舞》,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观看了它们的演出。此次演出后,人民剧社按照周恩来的安排到安塞为东北军演出了《亡国恨》等节目,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1936年10月,人民剧社到吴起镇、定边、盐池、河连湾、三断地等地方演出,他们行军多日,连续演出数场,圆满完成任务。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后,人民剧社又奉命前去演出祝贺,他们上演了《歌唱红军英雄汉》《长征颂歌》《红军会师》活报剧等。“西安事变”发生后,毛泽东给剧社讲述局势发展,使得剧社演出更好配合政治形势。1936年11月,人民剧社在宁夏盐池县成立了分社,演员学习演出儿童舞、劳动舞、大联合舞等舞蹈。
1937年1月,人民抗日剧社随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一踏进这古老的城门的时候,就一连公演了几天,群众都热狂地欢迎着,要求着,弄得剧团一天到晚忙着排练,不管在那破烂的城隍庙里,狭小的民众教育馆的空场上,都成了他们的戏台,他们好像一架巨力的火车头一样,把铁链贯连了千百人跳动着的心似的”,[1]人民抗日剧社的演出在延安很受欢迎。危拱之调任到外交部门工作后,黄直担任该社主任,这个时期剧社根据新剧本排演了新剧目。这其中有邓洁创作的话剧《小先生》,温涛创作的《叮铃舞》,李柯创作的陕北道情《送郎上前线》。
人民抗日剧社重视剧本创作。1936年6月,剧社登报征求剧本,称:“人民抗日剧社征求各种剧本(话剧、歌剧、活报、歌词……等),凡是经过审查后,有小部分修改尚可表演的各种剧本,一律给以酬谢”,具体的标准为话剧、歌剧,一般每出大洋二元;活报每个五角;歌及土调每个两角;双簧及滑稽的短小作品大洋二角,另外对于特别出色,表现有很大成功而受到观众称许的,给以特等酬报。[2]1937年3月,剧社发启事征求剧本,启事称所征集的剧本无论独幕、多幕剧均不加限制,欢迎创作和翻译的剧本;如剧稿被采用,一剧本奉酬金2元至10元,歌舞、活报剧5角至2元。启事要求来稿写明姓名和住址,交给延安西北青年救国会转人民抗目剧社总社。
注释:
[1]雷铁鸣:《戏剧运动在陕北》,《解放》1卷8期,1937年6月28日。
[2]《人民抗日剧社征求剧本启事》,《红色中华》1936年6月3日。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