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西北文艺工作团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7-18 14:28:20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西北文艺工作团


1941年8月底,西北文艺工作团在延安成立。该团直属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


从陕北工学文艺工作队到西北文艺工作团。西北文艺工作团是由陕北工学文艺工作队更名而来的。1940年秋,陕北公学从学校里抽调对文化工作有兴趣和稍有经验的人员,组成文艺工作队。文艺工作队成立后,演出了曹禺创作的戏剧《蜕变》,获得成功。1940年12月文艺工作队与延安七月剧团合并,发展成为了陕北公学工作团。1941年1月“皖南事变”以后,文艺工作团上演了宋之的创作的五幕大剧《雾重庆》。1941年秋天,文艺工作团翻译并上演了苏联戏剧《生活在召唤》,对干部教育起了相当的促进作用。另外他们还演出了蒙古歌剧《塞北黄昏》。1941年8月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院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原由陕北公学领导的陕公文艺工作团,直接归属中共西北中央局领导,遂更名为西北文艺工作团。苏一平担任指导员兼团长。西北文艺工作团内部包括了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四个组,“全体团员40余人,分门别类的从事他们的研究工作。当每次剧本演出的时候,他们便集中力量围绕到戏剧的岗位上:美术组担任舞台装置,文学组担任宣传,音乐组担任效果。”1942年5月,西北文艺工作团在边区参议会大礼堂演出了《北京人》。“由于这个团体的特点,他们不但专演大剧,其它如独幕剧、歌剧和组织布置纪念晚会及其他种种文化活动他们都搞,使延安增加了不少活跃空气。这一群年青活泼的艺术工作者,大都曾在晋西前线活跃过”,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他们经过相当时间的训练,水平逐步提高,“1940年能够参加各种表演的(包括演戏、歌咏、器乐)仅全体团员的百分之四十,而现在已有百分之八十了;能够创作的(包括文学、美术、剧本、乐曲)由百分之三十增加到百分之六十;能够翻译的(包括英文、日文、世界语)由百分之五增加到百分之十了。”根据西北局指示,他们的工作方向是去开展文化教育落后的广大农村。[1]


1942年5月以后,西北文艺工作团按照西北局的指示,开始了新的工作。他们创作演出了反映现实的秧歌剧《一朵红花》《纺妇》《边境上》等节目。这个时期,西北局加强了对文艺工作团的领导,指派宣传部的秦川直接领导剧团,剧团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组分别由凌丁、石鲁、林丰、周戈负责。1943年春天,他们参加了延安街头秧歌宣传,编演了《向劳动英雄学习》等节目,他们的工作受到了西北局宣传部和文委的表扬。1943年3月和5月延安杂技团与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分别并入了西北文艺工作团。合并后的西北文艺工作团由张季纯出任团长,苏一平担任副团长。1943年5月西北文艺工作团进入了中央党校三部参加整风学习。


1943年11月,西北局组织西北文艺工作团、边区民众剧团、边区群众报社的同志,组建了边区文协下乡工作队,到陇东地区宣传演出。西北文艺工作团在其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工作队由柯仲平、秦川担任领队,马健翎、林丰负责戏剧组,岳松、彦军负责音乐组。文艺工作团在陇东期间,创作、演出了一批好节目慰问军队和群众,这些节目中包括了《孙万福回家》《边区的一天》《八路军和老百姓》《边区自卫军》《庆祝红军大反攻》《劳军》《如此宁夏》(之一、二、三)《赵富贵自新》《钟专员和胡县长》《刘二起家》《张丕谟除奸》《选举去》等。1944年大生产运动中,文艺工作团乐器制作工厂和农场,制造出了三弦、二胡等乐器。这期间西北文艺工作团团员们一方面参加劳动,一方面配合形势创作出了《城壕村》《瞎子开荒》《挡粮》《牛永贵挂彩》《选好人》《一把米》《掏谷槎》等剧目。1945年,他们上演了《一盏红灯》《清明前后》《红五月》《防旱备荒》《保卫和平》《白毛女》《讲卫生》《做军鞋》《望穿秋水》等节目。1946年西北文艺工作团排演了歌剧《苦女图》《美人计》和《无敌民兵》,演出了《保卫秋收》《张兰英》《回娘家》《打斑蝥》《苦女图》《进城》《抛洋芋》《周子山》《夫妻逃难》《黄河大合唱》《凤凰塬》《梢林里》等剧目。1947年他们配合解放战争,演出了《血泪仇》《穷人恨》《刘胡兰》《白毛女》《孙大伯的儿子》等节目,新编了歌剧《交党费》《一颗心》《新兵三阶段》《刘连长》《解放战士》等。西北文艺工作团除过演出节目外,还通过教唱歌曲,举办画展等方法到安塞等边区各县巡回宣传。解放战争期间,西北文艺工作团成员有的随军转战,有的参加地方工作,他们采用唱歌、演戏、贴标语等方式开展宣传工作。1947年冬西北局将西北文艺工作团改称西北文艺工作团第一团,将绥德文工团改称西北文艺工作团第二团。西北文艺工作刚投入了新的战斗中。[2]


注释:

[1]田方:《走向农村——记西北文艺工作团》,《解放日报》1942年4月29日。

[2]参见《延安文艺丛书·文艺史料卷》第551-555页。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