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与延安星期文艺学园
(一) 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
1942年5月,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简称“边艺”)在延安成立,柯仲平任校长,张际春担任副校长。边艺以抗战剧团作为基础,招收艺术干部进行培训。西北局文委专门研究了边艺的发展,并且做出决议,指出:“边区艺术干部学校的创立,目的在于培养边区地方——县及分区——的艺术工作干部,尤其是戏剧工作干部,使他们具有相当于初中程度的文化水平,初步的艺术理论知识,了解并能领导边区地方的艺术活动,了解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边区的各种政策。学校课程:文化课程占百分之三十五;政治课占百分之二十;艺术课占百分之四十。学习期限为两年。学生暂收60名。”[1]
边艺的校址设在了桥儿沟抗战剧团的原址上,后来迁到了延安城南的北沟村。学校学员主要来自抗战剧团,分为甲乙两个班,教学内容文化课和艺术课各占一半,主要开设的课程为语文、数学、自然常识、音乐课等。张季纯、关缜等担任了语文课的教学工作,教务主任程秀山担任了戏剧课的教学工作,音乐课由戴临风担任。1942年,边艺编排了秧歌剧和广场剧等,参加了1943年春节期间的秧歌运动。1943年5月,边艺被并入西北文艺工作团,开始了新的历程。
注释:
[1]《解放日报》1942年3月21日。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