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诗歌研究与创作组织:(二)延安新诗歌会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8-15 13:12:17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诗歌研究与创作组织


(二)延安新诗歌会


1940年12月,延安文艺界成立了延安新诗歌会。新诗歌会由刘御发起,负责人为延安文化俱乐部主任萧三,属边区文协领导。1940年8月,在萧三联络下,成立了“延安新诗歌会”筹委会。筹委会成立后接受了原为战歌社、山脉文学社联合编印的《新诗歌》,从1940年10月的第二期起,由新诗歌会编辑,新诗歌会的名称遂出现。1940年12月8日新诗歌会召开成立大会,选出萧三、柯仲平、胡乔木、何其芳、天蓝、李雷、公木、海秽、刘御、罗夫和郭小川为新诗歌会执行委员。新诗歌会,是一个包括了当时延安主要诗歌团体及其他诗人的总的诗歌组织。它努力推动诗歌创作,诗歌朗诵,诗歌理论研讨,写街头诗等工作外,认真编印着《新诗歌》。


《新诗歌》由萧三担任主编,每期约登3000字,100多行诗,每期印刷近百份。《新诗歌》刊登有古体诗词、新诗、民歌、翻译诗等,另外还讨论了诗歌普及和民族形式问题,刊登了萧三的《诗到难成便是才》,公木的《论“发辫小脚”与“圆颅方趾”》等。从第二期到1941年第六期,发表了大量新诗歌和翻译的诗。朱德的诗《过太行口占》发表在《新诗歌》第四期,此外董必武、叶剑英、郭沫若、田汉等人的21首旧体诗也在这里发表。后来延安新诗歌会的活动结束,于1941年12月10日成立延安诗会。


新诗歌会际在延安发展外,还设立了由高敏夫、张沛(蓓)负责的绥德分会。绥德分会于1941年6月开始出版铅印的诗刊《新诗歌》,毛泽东为其题写了刊名。《新诗歌》(绥德版)由延安新诗歌会绥德分会主编,绥德警备区文化协会出版,绥德西北抗敌书店经售。高敏夫、张蓓负责《新诗歌》(绥德版)的工作。该刊为延安时期边区出版的第一份铅印诗刊。《新诗歌》(绥德版)共出版六期,包括了四个特辑(第一个,“七月特辑”,其他分别为“反德援苏特辑之一、二、三”),发表的诗歌有公术的《希特勒的十字军》,费格纳(朱子奇)的《飞蛾》、胡代炜的《苏维埃花园》等。


1942年9月,新诗歌会绥德分会同志先后来到延安,以此为基础,整顿和扩大了组织,仍定名为“新诗歌会”。9月新诗歌会在鲁艺召开会员大会,改选理事会。他们将在绥德出版的铅印《新诗歌》改为“革新号”,作为新诗歌会会刊,在延安出版,这期《新诗歌》的主要内容为“诗歌大众化论文特辑”和“街头诗特辑”。1942年12月,新诗歌会、边区文协、延安诗会和鲁艺诗会等团体在文化俱乐部召开诗歌大众化座谈会,胡采、萧三、天蓝、林沫、高敏夫等40多人参加,艾青、高长虹、公木被公推为主席团成员。这次会议最后决定组织诗歌朗诵,发动街头诗、印诗传单等办法迎接十月革命节。[1]后来随着整风运动开展和其成员的流动,新诗歌会的活动逐渐结束。


注释:

[1]《诗歌面向工农兵》,《解放日报》1942年10月23日。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