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诗歌研究与创作组织(三)其它诗歌组织的工作
4、延安诗会
1941年12月10日,由艾青、萧山发起并负责的延安诗会成立。延安诗会于12月10日在文化俱乐部召开了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诗会简章,选举艾青、高长虹、艾思奇、柯仲平、萧三、何其芳、天蓝七人为理事。在1941年2月召开的诗会常务理事会上,确定了萧三担任组织及诗运股长,艾青为编辑股长,柯仲平为研究股长。延安诗会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工作。1月在文化俱乐部召开了诗歌晚会,朗诵中外著名诗歌;2月他们在文化俱乐部召开了纪念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大会,举办诗歌展览会;6月与文化俱乐部联合举办纪念屈原、高尔基、瞿秋白大会。1942年10月,他们与边区文协、鲁艺诗会、新诗歌会一起举办讨论“诗歌大众化问题”的大型座谈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延安诗会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关于太平洋战争的宣言》,称“本诗人之良心,为正义之号呼,以为法西斯蒂一日不灭,世界无有一日宁息,人类文化有被摧残消灭之虑。所有反法西斯国家,必须抛出成见,精诚团结,有无相共,联合作战,以期胜利在握,和平实现。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四年有半,牺牲浩大,再接再厉。”[1]表明了他们坚决消灭法西斯的态度。
延安诗会办诗歌墙报,推动诗歌大众化运动。他们在路旁、街头通过张贴诗歌,在成员单位办小型诗歌墙报。1942年9月他们在延安文化沟口的艺术台上创办了大型《街头诗》墙报,由艾青写发刊词并主编。艾青所写的《开展街头诗运动—为<街头诗>创刊而写》发表在《解放日报》上,他写到:“把诗送到街头,使诗成为新的社会的每个构成员的日常需要。……诗必须成为大众的精神教育工具,成为革命事业里的宣传与鼓励的武器。……让老百姓在墙报上看见他们所了解的话,看见他们所知道的事情,让老百姓欢喜诗。让老百姓从墙报上读到自己的名字。诗原是属于他们的,一切艺术原是从劳动开始而又属于劳动的。……把诗和政治密切地结合起来,把诗贡献给新的主题和题材:团结抗战、保卫边区、军民合作、缴公粮、选举、救济灾民……整顿三风、劳动英雄、模范工人赵占魁……等,使人们在诗里能清楚地感到今天大众生活的脉络”,[2]阐述了街头诗运动、街头诗歌内容和其重要意义等方面。
注释:
[1]《关于太平洋战争的宣言》,《解放日报》1942年1月9日。
[2]《开展街头诗运动》,《解放日报》9月27日。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