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抗战前后的小说创作:(一)中、短篇小说的创作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9-12 14:38:32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抗战前后的小说创作


延安时期文学创作成果丰硕。1942年八路军政治部宣传部出版了《红军长征记》,它是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通过征文的形式征集稿件编篡而成的中国“第一部大型革命回忆录”、“一部划时代的集体巨著”。该书“作品有声有色,记录了长征中的战斗、行军、英雄人物和战友之间的生死情谊,以及对长征途中民情风物的描绘,都是充满激情的美丽的散文。其中有许多篇章,后来发表在一些刊物上,仍旧吸引着年轻的一代,帮助他们了解、学习和缅怀先辈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贞。”[1]《五月的一天》是当时出版的另外一本集体创作成果,它收录了延安和边区文艺工作者和士、农、工、商、学各界的55篇文章。


(一)中、短篇小说的创作


丁玲是一位多产作家,延安时期发表了数量众多的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0年丁玲创作了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并于1941年6月发表在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第3卷第1期。小说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歌颂革命队伍中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1941年11月,丁玲在《谷雨》第1期发表了短篇小说《在医院中时》,1942年8月《文艺阵地》第7卷第1期转载时改名《在医院中》。小说描写了一个青年女护士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况,是一篇现实主义小说,发表后曾引起一些争议。1937年5、6月,丁玲创作了《东村事件》,小说描写发生在宗法控制下农村里的一场纠纷。这期间,丁玲发表的短篇小说还有《一颗未出膛的枪弹》(1937年4月)、《压碎的心》(1938年)、《新的信念》(1939年)、《入伍》(1940年)、《夜》(1941年)、《县长家庭》等。


1943年,赵树理完成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彭德怀称赞它说“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同年10月他又创作了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这部作品被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由新华书店出版,并被上海《新文化》和延安《解放日报》连载。此外赵树理还创作了《孟祥英翻身》《地板》(1944年)、《催粮差》《福贵》(1946年)等中短篇小说。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座谈会,号召文艺工作者“向赵树理方向迈进”


1938年,杨朔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以后他还在华北创作了《月黑夜》《大旗》《模范班》《红石山》《北线》《麦子黄时》等中短篇小说,1946年他出版了小说集《大旗》。1942年马烽发表了小说《第一次侦察》,这是他文艺创作的出发点。他创作的中短篇小说还包括《张初元的故事》《追队》《毛主席的相片》等。1944年孙犁发表了《荷花淀》《嘱咐》等小说,这些小说描写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抗日战争的故事,标志着他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此后他还发表了《麦收》《芦花荡》《光荣》《浇园》等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村歌》。1944年7月—1945年6月《边区群众报》连载了柯兰著章回体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发表时题为《抗日英雄洋铁桶》)。这篇撰写于1944年的小说,共6万余字40回,描写吴贵带领抗日队伍与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斗争的故事。《洋铁桶的故事》在解放区流传很广,曾出版7种不同版本。1945年柯兰完成了另外一部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该书描写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变工生产的故事,1947年在大连和香港同时出版。


孔厥在《解放日报》《草叶》《抗战文艺》等报刊上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小说,如描写大公无私的新一代农民的《郝二虎》《父子俩》;控诉封建剥削与封建婚姻野蛮性质的《受苦人》;歌颂解放区新人物新气象的《一个女人翻身的故事》,还有《农民会长》《凤仙花》《二娃子》等中短篇小说。刘白羽创作了新闻体小说《政治委员》《无敌三勇士》《战火纷飞》《血缘》等。《政治委员》通过描写老红军出身的团政治委员吴毅的故事,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中级指挥员和政治工作干部的优良素质。抗日战争时期作家柳青撰写了《误会》《牺牲者》《地雷》《一天》《在故乡》《废物》《喜事》《土地的儿子》等一批描写抗战时期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内容的短篇小说。1947年光华书店出版将这些柳青早期短篇小说汇集成册,命名《地雷》加以出版。


反映战斗生活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点领域。1942年,邵子南写成了《李勇大摆地雷阵》(后改名为《地雷阵》),它描写了晋察冀民兵开展地雷战,把日本侵略者很打的故事。1945年7月完稿的华山作品《鸡毛信》,描写放羊娃海娃在反“扫荡”斗争中,克服困难和险阻,把情报(鸡毛信)送给八路军,让八路军在战斗中取胜的故事。这方面的主要中短篇小说成果还有管桦的《雨来没有死》、峻青的《小侦察员》等。有关部队小说,有的描写八路军投入大生产运动情景,如师田手的《活跃在前列》、谭虎的《“四斤半”》;练兵运动中互教互学内容,如《真假李板头》(刘石创作);思想教育方面,有《生长》(胡田)、《落后的脑袋》(李尔重)等。


这个时期,秦兆阳创作了描写根据地农村题材的《老头刘满屯》《幸福》《东西李庄的故事》等作品,他还完成了描写部队生活的《炊事员熊老铁》等小说。康濯创作了关于解放区农村生活巨大变革的小说《我的两家房东》《初春》《亲家》《腊梅花》等。潘之汀的《满子夫妇》,西戎的《喜事》,方纪的《魏妈妈》等描写了边区的新生活。有的小说反映了农村生活中减租减息状况,如王力的《晴天》,束为的《红契》等;一些小说反映了农村新旧思想斗争和转化的内容,如葛洛的《卫生组长》、林漫的《家庭》等;一些小说反映了干部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发动群众的内容,如王若望的《吕站长》、俞林的《老赵下乡》等。反映边区生产运动的新人新貌和农民翻身、妇女解放后的喜悦心情小说还有杨朔的《模范班》、方纪的《纺车的力量》、孙谦的《村东十亩地》、孔厥的《凤仙花》、梁彦的《磨麦女》等。


这一阶段作家创作题材相当广泛,中短篇小说有的歌颂领袖人物和革命战士,如秦兆阳的《俺们毛主席有办法》、汤洛的《毛主席万岁》、董均伦的《刘志丹的故事》等。有描述抗日群众足智多谋和英勇善战的小说,如吴伯箫的《化装》、卞之琳的《进城出城》、白郎的《诱》等。草明的《延安人》、金肇野的《赵文苍老头子》、崔璇的《周大娘》、周而复的《麦收季节》等则重点表现军民鱼水情的内容。李季的《老阴阳怒打“出郎爷”》、欧阳山的《黑女儿和他的牛》等则展现了亿万人民冲破封建束缚的强大精神力量。


注释:

[1]丁玲:《延安文艺丛书总序》,见《延安文艺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