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抗战前后的小说创作
(三)报告文学的创作
延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报告文学创作事业得到很快发展,仅《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所收录这个阶段创作的通讯报告就有周而复、师田手等的合集《诺尔曼·白求恩片断》,刘白羽的《光明照耀著沈阳》,华山的《英雄的十月》,韩希梁、洪林等的合集《飞兵在沂蒙山上》等多种。延安时期《文艺突击》《大众文艺》《谷雨》《文艺战线》《八路军军政杂志》等刊物和《解放日报》发表的作品中,报告文学占了相当比例。我国著名报告文学家黄钢在《延安文艺丛书·报告文学卷》前言中阐释了延安时期报告文学新盛的动因,他说“延安时期的报告文学是在这血与火之中诞生。毛泽东同志1939年向文艺工作者指出:‘我们需要战斗的作品’。而最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伟大抗日斗争的文学形式,首先就是报告文学。斗争的形势需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适应了革命斗争的需要。这是延安时期报告文学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1]报告文学反映了延安时期根据地军民反抗外来侵略,开展经济、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情况。
延安时期,鼓励撰写回忆文章,有助于报告文学事业的发展。1936年8月,毛泽东、杨尚昆为编辑出版《长征记》联名发出的征稿信,在发给各部队的电报和参加长征同志的信中指出: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的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要求九月五日以前寄到总政治部。[2]该书征稿“到十月底,收到的稿子有二百篇以上,以字数计,约五十余万。写稿者有三分之一是素来从事文化工作的,其余是‘赳赳武夫’和从‘红角’的墙报上学会写字作文的战士”。[3]该书共选出110多篇共38万字的作品,[4]其中包括《彭军团长炮攻大来圩》《渡金沙江》《南渡乌江》等。1942年,八路军政治部宣传部出版了《红军长征记》,它在延安时期报告文学中占据着显著位置。
此外,为纪念红军成立十周年开展了征文,征集红军历史材料。1937年5月10日,毛泽东、朱德签署颁发了《军委关于征集红军历史材料的通知》:指出“今年‘八一’是中国红军诞生的十周年。为着纪念这个有特殊意义的红军诞辰,特决定大规模的编辑十年来全国的红军战史。”[5]1936年11月3日,《红色中华》刊登了红军总政治部发布《(红军故事)征文启事》,并提出“酌致现金或物质报酬”。[6]1937年1月“中国文协”发起的“《苏区的一日》征文”,此后中国文艺协会又编辑了《苏区的一日》。
1936年3月13日,《红色中华》刊登了中央艺术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征求艺术作品的启事》,《启事》称“本会为着发展苏区工农的大众艺术,特公开征求苏区内的各种艺术作品,如歌曲、戏剧、活报、京调、小说、绘画等均所欢迎,只要对于目前的政治任务和策略及一般的文化教育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均给以相当的报酬”,以“对于目前的政治任务和策略及一般的文化教育有宣传鼓动作用”,这其中就有小说。1946年,晋冀鲁豫边区为纪念抗战胜利周年发起《边区抗战一日》的写作运动。
1941年,冀中区军民编写了反映敌后抗日活动的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他们确定描述1941年5月27日这一根据地发生的情况。编审人员从群众来稿中选出200多篇作品,约35万字,分为四辑,分别为揭露日军暴行的第一辑《鬼蜮魍魉》;反映人民军队战斗和日常生活的第二辑《铁的子弟兵》;描写抗日敌后根据地民主建设的第三辑《民主、自由、幸福》;反映抗日根据地各行各业群众生活和动人事迹的第四辑《战斗的人民》。
反映战争内容的报告文学。1943年4月《解放日报》发表了周游的《冀中宋庄之战》,描述了冀中反扫荡中根据地游击队两个连依据宋庄,抗击了二千五百名敌人,坚持十四个种头,杀伤旅团长以下官兵1100多人,最后胜利突围的历史场景。作品写法细致生动,准确反映了战场敌我优劣形势的转变情况和根据地军队英勇沉着应战的过程。这个阶段反映战争的报告文学还包括有周元青的《解救》,它生动地报导了抗日根据地游击队一次胜利的夜袭战斗;冠西的《南北岱崮保卫战》,记录战略要地山东南北岱崮所进行的一场英雄保卫战;华山的《窑洞阵地战》,综合报导了太行武乡地区广大民兵开展窑洞阵地战的情况;郑笃的《英雄沟》,反映了武乡东南漆树坡村民兵所进行的一场悲壮的窑洞保卫战。
反映英雄人物的报告文学。延安时期抗日根据地文学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歌颂英雄人物的报告文学,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被收录进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的《没有弦的炸弹》《英雄沟》《诺尔曼·白求恩断片》《英雄的十月》等书。丁奋的《没有弦的炸弹》、李后的《宋纪柳》、华山的《碉堡线上》等报告文学描述了根据地的侦察员、游击队员等形象。周落的《我们的连长何万祥》报导了战斗英雄何万祥;马烽的《张初元的故事》报导了晋绥边区特等英雄、模范张初元;黄既的《关向应同志在病中》展现了病中关向应的革命精神;周而复写的《诺尔曼·白求恩断片》,报导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深入前线、救死扶伤的动人事迹;反映英雄人物的报告文学还有何其芳写的《朱总司令的话》、丁玲的《彭德怀速写》、周立波的《王震将军记》、荒煤的《刘伯承将军会见记》、萧三的《续范亭先生》、刘白羽的《纪念左权同志》、李普的《陈毅将军印象记》、沙汀的《记贺龙》、周而复等人创作的《海上的遭遇》、陈荒煤的《模范党员申长林同志》、田方的《马恩丕在召唤》、李得奇的《我见了赵占魁》、陈学昭的《访马杏儿》、艾青的《养羊英雄刘占海》等等。
反映军队战斗、建设、生活等场景的报告文学。1944年8月14日—16日《解放日报》连载了丁玲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这篇报告文学由“初建奇功”“发轫在太行山上”“打破敌人的囚笼政策”“收复失地”“惊破敌胆的百团大战”“建立起抗日民主的堡垒”“经济战线上的斗争”“军民同命战胜三年的灾荒”“活动在敌人的心脏里”“民族英雄与劳动英雄”“今日的晋察冀”11个部分组成,描述了129师的战斗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建设情况。董彦夫的长篇报告《走向胜利的第一连》,重点描述了一个连队思想转变的生动情况。这方面的报告文学还有韩塞的《不要杀他》等。
反映抗日根据地整体面貌的报告文学,有范长江的《陕北之行》、陈学昭的《延安访问记》、黄炎培的《延安五日记》、柳青的《空袭延安的日子》、赵超构的《延安一月》、周立波的报告文学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周而复的长篇报告文学《晋察冀行进》等。
注释:
[1]《延安文艺丛书(报告文学卷)》前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丁玲:《延安文艺丛书(文学史料卷)》前言,湖南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3]艾克恩:《理想·信念·意志的力量》,《文艺报》1989年11月18日。
[4]杨琳:《论延安时期的纪实文学——传播学角度的阐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1期。
[5]《军委关于征集红军历史材料的通知》,《新中华报》1937年5月10日。
[6]引自《关于革命文物和革命史料征集工作的一组历史资料》,《党史研究资料》1996年第3期。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