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诗歌的创作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诗歌创作相当活跃,其中被选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有《王贵与李香香》《赶车传》《佃户林》《圈套》《东方红》。当时陕甘宁边区的延安诗歌总会、战歌社、山脉诗社等诗歌创作团体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晋察冀边区诗会、太行诗歌社、潮海诗歌社等诗歌团体,出版了《街头诗》《诗建设》《新诗歌》《山脉诗歌》《太行诗歌》《诗战线》《诗刊》《诗风》《新世纪诗歌》《边区诗歌》等油印或铅印的纯诗歌刊物。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诗人主要包括:艾青、柯仲平、光未然、何其芳、萧三、严辰、鲁藜、严文井、公木、刘御、林山、吕剑、贺敬之、郭小川、朱子奇、李季、闻捷、戈壁舟、李冰等;晋察冀边区的诗人主要包括:田间、李雷、钱丹辉、曼晴、邵子南、方冰、史轮、魏巍、陈辉、林采、孙犁等;太行山区的诗人主要包括:高鲁、叶枫、冈夫、袁勃、高咏、柯岗、阮章竞等。他们创作的诗歌内容丰富,有的反映抗日根据地军民与侵略者浴血奋战场景,如《边区自卫军》(柯仲平创作)、《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创作)、《打灯笼的老人》(曼晴创作)、《儿童团长》(孙犁创作)、《不准挂个“小”》(商展思创作)、《雁翎队》(蔡其矫创作)、《蝈蝈,你喊起他们吧》(魏巍创作)、《红羊角》(丹辉创作)、《哨》(流笳创作)、《不死的枪》(袁勃创作)、《血战苏付》(夏川创作)、《牺牲》(贾芝创作)、《我回来了》(胡征创作)、《将军的马》(侯唯动创作)、《民兵从前线回来了》(朱子奇创作)、《八路军进行曲》(公木创作)、《敌人来了困死他》(冈夫创作)、《我们的女战士》(田兵创作)、《老虎不要再凶》(陈登科创作)、《我送哥哥上战场》(苗得雨创作)、《英勇的爆炸手》(鲁琪创作)等等;[1]有的反映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和生活等内容,如高咏的《麦收季》,1940年柯岗创作的太行小景之一《采椒》和太行小景之二《月夜牧歌》等。
现代诗人艾青来延安后,发表了包括长篇叙事诗在内的50多首诗歌,其中有《大堰河》《旷野》《火把》《向太阳》《毛泽东》《愿春天早点来》《献给乡村的诗》《诗论》等。1938年8月,诗人何其芳来到延安,1939年撰写了系列抒情长诗《北中国在燃烧》,抒写其赴晋西北和冀中工作期间的见闻和感受。1941年,何其芳撰写《革命———向旧世界进军》。他还创作了《我歌唱延安》《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诗歌,创作了诗集《汉园集》《夜歌》《预言》。贺敬之创作了著名的《回延安》和诗集《笑》《中国的十月》。高长虹创作了《边区是我们的家乡》《胜利的歌》《解放歌》。延安诗坛百花齐放新人辈出,鲁黎、天蓝、胡征等人的诗歌呈现出新的景象。1939年鲁黎在重庆《七月》上发表的10首诗歌《延河散步》,成为了歌唱延安光明的杰出代表,他的诗集《锻炼》荣获了延安青年文艺奖。天蓝的长诗《队长骑马去了》,胡征的诗歌《鸡毛信》《讨论会》《紫藤花》《白衣女》等作品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
长篇叙事诗的创作。1938年5月,柯仲平在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第41、42期上发表了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1940年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它。《边区自卫军》共四章,800余行,重点塑造了自卫军李排长和战士韩娃的英雄形象。全诗通过描写陕甘宁边区自卫军锄奸斗争,表现了边区人民的伟大力量。这首长诗是延安文艺运动早期诗歌创作民族化、大众化的代表。1940年读书生活出版社还出版了柯仲平创作的长诗《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的产生》,它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的情况。1945年方冰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柴堡》,反映抗日敌后根据地人民的艰苦斗争生活。那个阶段创作的长篇叙事诗还有艾青的《雪里钻》和长诗《人民的狂欢节》、鹰潭的《老太婆许宝英》、贺敬之的《小兰姑娘》、公木的《岢岚谣》《鸟枪的故事》、何其芳的《一个泥水匠的故事》、肖兰的《礼物》等。另外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向工农兵学习,汲取了人民艺术的营养,创作出了一批新的诗歌,如艾青的《吴满有》、阮章竞的《漳河水》、张志民的《王九诉苦》、田间的《戎冠秀》《赶车传》、李冰的《赵巧儿》等。
1946年,新诗歌中的重要代表作品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在9月22日—24日的《解放日报》上连载。这部长篇叙事诗共3部11章,700余行。这首诗作通过青年农民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生活,反映了陕甘宁边区农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斗争,歌颂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和斗争精神。《王贵与李香香》吸收了丰富的民间语言素材,茅盾在《再谈方言文学》一文中指出“这是一首叙事长诗,但它以两行为一韵的格式,用的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调子,它是一个卓绝的创造。”
延安文艺整风后,民间诗人创作、整理了一批优秀的民间诗歌。这其中就有孙万福创作的《高楼万丈平地起》歌词,李有源编写的九段歌词《移民歌》(即《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东方红》歌词就由此而产生,汪庭有创作了《绣金匾》新歌词。此外,这类作品还有《十绣金匾》《十二月唱革命》《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歌颂了共产党和革命领袖,它们显示了民族的、大众的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敌后抗日根据地诞生了许多出色的长篇叙事诗,包括孙犁创作的《儿童团长》《白洋淀之曲》《梨花湾的故事》《山海关红绫歌》《大小麦粒》《春耕曲》,另外还有《大石湖》(邵子南创作)、《巧袭》(曼晴创作)、《私语》(商展思创作)、《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郭小川创作)、《乌鸦国王的烦恼》(秦兆阳创作)、《队长骑马去了》(天蓝创作)、《黎明的风景》(魏巍创作)、《老连长和他的儿子》(鲁黎创作)等。
少数民族诗歌创作。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蒙族民歌创作加强,出现了宝勒高吟唱的《送子出征歌》。宝勒高是骑兵战斗功臣王青山的母亲,在送子参军的大会上唱了这首歌。都古尔苏荣创作了诗歌《我们的骏马》,描述了蒙族人民生产,支援解放战争情景。
注释:
[1]龙泉明:《活跃于40年代诗坛的一支生力军——延安诗派综论》,《人文杂志》1999年第1期,第143—148页。
[2]参见常紫钟、林理明主编:《延安时代新文化出版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第398-401页。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