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在延安工作的著名音乐家和其作品
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不仅吸引了许多著名音乐家,而且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著名音乐家郑律成、李焕之、马可、安波、梁寒光、李鹰航、时乐濛、张鲁、刘炽、许翰如、关鹤童、张棣昌、金紫光等均在鲁艺音乐系学习深造,在鲁艺的学习为他们音乐事业发展打下了扎实功底。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在鲁艺或陕甘宁边区其他部门工作,用音乐教育和创作等方式宣传了革命理念,推动了延安时期和其后中国音乐的大发展。
1937年,作曲家郑律成(原名郑富恩,出生于朝鲜光州,后加入中国国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曲作者)奔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起郑律成担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延安时期是他音乐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他创作了包括,《延安颂》《延水谣》《保卫大武汉》《生产谣》《八路军大合唱》和《十月革命进行曲》(林韦词)《寄语阿郎》(萧夫词)《伐木歌》(井岩盾词)、《新山歌》(敏夫词)等歌曲。
1938年8月,音乐家李焕之来到延安。他进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毕业后留校任教员。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歌曲,其中有《歌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贺敬之词)、《保卫祖国》(金帆词)、《红旗的歌》(贺敬之词)、《抗战进行曲》(敏夫词)、《青年颂》(乔木词)、《青春曲》(乔木词)、《朱德歌》(贺敬之词)、《民主建国进行曲》(贺敬之词)、《团结抗战》(天蓝词)、《春耕曲》、《十月革命进行曲》(公木词)、《突击歌》(天蓝词)、《九月的秋风凉》(程波词)。
1939年,音乐家马可赴延安,到鲁艺音乐系学习和工作。他在这里参加了发起组织“中国民歌研究会”的工作,采集、记录大量民歌和民间音乐。这个时期马可创作的歌曲包括《老百姓总动员》(众声词)、《咱们工人有力量》(马可词)、《南泥湾》(贺敬之词)、《新时代进行曲》(朱子奇词)、《毛泽东之歌》(贺敬之词)、《贺龙》(贺敬之词)、《黄河水手歌》(李思敏词)、《变工队生产》、《我们是民主青年》(希扬词)、《游击战歌》(马可词)、《作工谣》(井岩盾词)、《纪念碑》(安波词)等。
1937年10月,作曲家安波(原名刘清禄)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2月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工作。安波除了创作大量的歌曲外,还创作了秧歌剧、歌剧等,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作品有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使命、人民的呼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早在1938年他就搜集民歌200余首,获得“小调大王”的称号。他根据陕北民歌《打黄羊》的曲调填词创作的《拥军花鼓》(又名《拥护八路军》)不仅在边区流行,而且还唱遍全国。他创造性地运用陕北民间音乐创作秧歌剧《兄妹开荒》,用音乐反映大生产运动,推动新歌剧的发展。他创作的歌曲包括《我们要高举鲁迅的战旗》(塞克词)、《八路军开荒歌》(贺敬之词)等,他作词曲还有《人民自卫军》《一支枪三个手榴弹》《贺龙投弹手》《囚徒歌》《旱船歌》《人民解放军来自人民》《南京、华盛顿有我们的兵工厂》《人民自卫军》《八杯茶》《都因为有了共产党》等。
1938年,梁寒光到延安鲁艺音乐系学习。在陕甘宁边区阶段,他曾在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延安中央管弦乐队、八路军延安留守兵团宣传队等单位从事音乐教学工作。1944年,梁寒光获得“延安模范文艺工作者”称号。1945年,他奉调到华北联防政治部宣传队工作。1946年他与金紫光合写了四幕八场大型歌剧《兰花花》,还为演出歌曲配管乐伴奏。1947年,梁寒光随中央管弦乐团撤退太行山,乐团改名为华北人民文工团。1948年他创作并演出了单管弦乐曲《人民的西北》(又名《陕北风光》)。作曲家梁寒光在延安期间采用陕北民歌编写了一些民族器乐曲,将一些广东乐曲进行了改编,创作了《别上当》《生产大秧歌》、《扭起秧歌打起鼓》,他创作的歌曲还包括《马家沟风光》(袁烙词)、《延安修飞机场》(胡沙等词)、《一籽落地万籽归仓》(袁烙词)、《一个巴掌遮不住太阳》(袁静、孔厥词)、《自卫进行曲》(金紫光词)、《悼关向应同志》(卢肃等集体作词)、《反对内战保卫解放区》(周洁夫词)、《人民自卫战歌》(金紫光词)、《燕燕下河洗衣裳》(阮章竞词)等。
李鹰航1938年来到延安,进入鲁艺音乐系学习。在鲁艺他与冼星海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还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英模大会上,被评为文艺界甲等英模。音乐家李鹰航这个阶段创作的音乐作品包括《胜利的秋收》(力鸣词)、《歌唱共产党》(肖向荣词)、《铁匠谣》(安波词)、《生产谣》(可非词)、《扛起镢头拿起枪》(李之华词)、《我们是铁中钢》(林芳词)、《七月进行曲》(石丁词)、《无敌红军》(王震之词)、《打梿架》(李之华词)、《黄河哨兵》(姚时晓词)。
1938年,时乐濛到延安,就学于陕北公学,1939年2月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冼星海学习指挥和作曲。1940年5月留校任指挥。他在延安期间还兼任延安女子大学、部队艺术学校教员与延安市音乐工作委员会主席等职。这一阶段作曲家时乐濛所创作的歌曲包括了《青春曲》(俯拾词)、《送毕业同学》(公木词)、《一支枪三个手榴弹》(佚名词)、《我们是反攻的主力军》(乐濛词)等。
1939年4月,刘炽考入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第三期,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和指挥,毕业后进入音乐研究室当研究生兼助教。延安时期,他创作了包括《人民武装起来》(天蓝词)、《东北青年进行曲》(陈陇词)、《运盐去》(集体作词)、《打场歌》(笑生词)、《翻身道情》(鲁艺文工团词)、《胜利鼓舞》(贺敬之词)、《情歌》(亚儿词)等在内的一批歌曲。
许翰如曾经就读于延安鲁迅文艺学院戏剧音乐系。后成为了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员、组织干事、代指导员,华北军政大学文艺工作团团长等。这个时期,许翰如创作了《欢迎新同学》(杜育民词)、《向前挺进》、《要求撤退美国兵》(孔厥、袁静词)、《看走美国兵》等歌曲。
关鹤童1938年下半年就读于延安鲁艺,后担任过支书、助理员、研究生、音乐秘书等,期间曾到绥德359旅奋斗剧社担任股长兼教员。这个时期他创作歌曲的有《边区妇女参政歌》(刘御词)、《黄河小调》(周军词)、《东北健儿》、《帮助苏联打德国》等。
1938年,张棣昌到了延安。先后在延安抗大学习,一二九师工作。1940年入鲁艺音乐系学习,后为研究生。这个阶段作曲家张棣昌创作了《八路军留守兵团歌》(艾青词)、《我们要高举鲁迅的战旗》(塞克词)、《送军粮》(刘模词)、《铁树开花》(陈锦清词)等歌曲。
金紫光1938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音乐系。延安时期他曾经担任过延安吴堡青训班艺术连艺术教育主任、延安泽东青年干校艺术部指导,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副团长等,1947年参加了新歌剧《兰花花》的作曲与导演,是民族新歌剧的先驱者之一。
1939年,方靭(原名陈光武,陈睿德)入延安鲁艺,学习音乐理论和指挥技法。毕业后,先后在陕甘宁边区留宁兵团烽火剧社、艺术学校及三八五旅宣传队、陕甘宁边区联防军教导旅红星剧社从事音乐等方面工作,《保卫大西北》就是他这个阶段创作的曲目。
1938年,陈紫入抗日军政大学,次年转入延安鲁艺学习作曲,他毕业后在鲁艺音工团等工作。他创作的歌曲有《我们向前进》(井岩盾词)等。鲁艺音乐系的教育相当成功,许多优秀作品就出自于音乐系学生之手,如张达观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歌曲《军队和老百姓》,他还创作了《民兵战斗歌》《河防战斗歌》等歌曲。鲁艺音乐系学生李群,师从冼星海,他创作了《春耕》(白韦词)、《风之歌》(朱子奇词)、《何大妈》(白韦词)、《催眠曲》(钟灵词)、《月光曲》、《太阳挂在嘉岭山》等。延安鲁艺音乐系第四期学员李尼是一个多产作曲家,这个阶段他创作了《黎明进行曲》(庄暎词)、《陕北好地方》(刘漠词)、《士兵歌》(天蓝词)、《庆祝胜利》(贺敬之词)、《抗日的兄弟杀敌忙》(俯拾词)、《打走日本强盗》等歌曲。歌曲《爱护人民》(小和词)的作曲严金萱,《提防鬼子来抢粮》的作者陈强等也曾在延安鲁艺深造。曾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研究室研究员的路由(羊路由,原名黄怀清)创作了歌曲包括《反内战小唱》(艾汶词)等。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