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的工作和成就

来源:新华社 · 2024-11-07 13:29:23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的工作和成就


1938年9月,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通称延安电影团)在延安成立。延安电影团隶属于八路军总政治部。1938年夏,电影艺术家袁牧之得到周恩来、廖承志等人支持,从香港购买到一台摄影机和洗印机、放映机等全套16毫米摄影器材及万尺胶片。后又获得荷兰电影艺术家尤里斯·伊文思所赠的一台手提埃姆摄影机和2000英尺胶片。1938年秋,袁牧之与电影摄影师吴印咸携带这些摄影器材、三台照相机(吴印咸购买)抵达延安。他们到延安后,与徐肖冰等人正式成立了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家拍摄电影的单位。延安电影团有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等6人,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副部长谭政负责领导,兼任电影团团长,袁牧之负责艺术创作,李肃负责政治和行政工作。总政秘书长彭加伦和总政宣传部长萧向荣先后具体领导过电影团工作。

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延安与八路军》。影片自1938年10月在陕西黄陵开拍后,历时一年多,拍摄组成员到晋西北、北京以西的妙峰山、晋东南、晋察冀等地区。拍摄了八路军战斗生活;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的活动;人民支援八路军;延安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全国青年奔赴延安学习,到各地工作等情况。1939年底袁牧之带着已拍摄的胶片回到延安。1940年4月,吴印咸、李肃、徐肖冰等回到延安,将他们拍摄好的影片交给袁牧之。1940年冼星海(担任该片作曲)、袁牧之携带影片前往苏联进行后期制作,因苏德战争爆发,影片未能制作完成。同时,他们将一部分内容相近的16毫米底片则留在延安,这部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包括吴印咸拍摄的白求恩大夫资料),由延安电影团手工冲洗出来,后被带到东北,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带到北京,得到了很好保存。

1940年6月,八路军总政治部决定由吴印咸主持电影团的日常工作。6月,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放映队加入了电影团,电影团的队伍得到进一步扩大,下辖了摄影队和放映队。这支放映队是周恩来亲自组织和培育起来的。1939年秋,周恩来从苏联带回一台放映机和一批苏联影片,并亲自教放映人员放映技术。放映队拥有两台放映机(35和16毫米各一台)和三部发电机,所放映的电影有苏联影片《列宁在十月》《夏伯阳》《十三勇士》《假如明天战争》《祖国儿女》《远东边疆》《粉碎敌巢》《虹》《女战士》《保卫斯大林格勒》《列宁在一九一八》(默片)等。1940年摄影专家郑景康从重庆来到延安后,增强了边区摄影工作的力量,他一直在总政部担任新闻摄影工作,此外还经常为一些摄影学习班讲课。[1]

1941年11月,电影团拍摄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此后,他们还拍摄了《延安各界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大会》《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延安各界庆祝十月革命节二十五周年》《陕甘宁边区生产展览会》《延安各界庆祝苏联红军成立二十五周年及反攻胜利大会》《秧歌运动》《延安群众向朱总司令献旗》《刘志丹同志移灵》《张浩同志出丧》《国际青年节大会》等珍贵影片资料。[2]

1942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政治部,以统一晋绥边区和陕甘宁边区的军事指挥。电影团遂整建制编入联防政治部宣传部,改称“联政电影团”,通常称“电影团”,这时电影团成员达到了40多名。

1942年,电影团开始摄制大型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又被称为《南泥湾》),影片由吴印咸、徐肖冰拍摄,钱筱璋编辑,1943年1月完成。《解放日报》介绍说:“总政电影团为使边区各界了解南泥湾之真实情况与学习三五九旅之艰苦卓绝之生产精神,特将该旅开辟南泥湾之经过详情,一一摄成电影。”[3]该片“全片主题为阐发毛主席与朱总司令所号召:‘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之屯田政策,表现三五九旅开辟南泥湾之辉煌成绩。画面由风景幽美、荒无人烟之南泥湾开始,继为该旅到达南泥湾后与荒凉贫困之自然作艰苦斗争经过,终于改变了南泥湾的面貌:荒野成为良田,各种手工业亦相继建立,而胜利的秋收使画面充满热烈的情调。其后为部队整训,健儿们的英武雄姿与活跃的军中生活,一一映现银幕。最后为X团大规模之野战演习,战士们充分陷阵,表演逼真,显露着坚强的战斗力。该片取材新颖现实,亲切动人。”[4]影片还穿插了鲁艺男女学员集体纺线、单位的大车运输队等反映大生产运动的镜头。影片还记录了毛泽东专门为影片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情景,将毛泽东与题词同时摄入影片。朱德、叶剑英、贺龙等对这部影片倍加赞扬,“誉为纪录片中不可多得之佳作”。影片摄制完成后在各处放映,在边区广受关注,放映队用毛驴驮着放映机、手摇发电机和影片,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和乡村放映《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对此《解放日报》加以报道。重庆《新华日报》也即时转载了这方面消息,在国统区也产生了影响。

1943年以后,由于遭到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电影团摄影器材和胶片来源断绝,胶片所剩不多,已经无法开展正常的拍摄工作,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照相工作上。在大生产运动中,吴印咸带领电影团的人开荒种地,做到当年就粮食自给有余。他们自建冲洗、晒印、放大等简陋设备,建筑新屋,开办照相馆为群众服务,举办各种形式摄影展览,用摄影开展宣传工作。

1945年4月,电影团利用仅有的胶片,拍摄了新闻片《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电影团拍摄了“七大”会场全景,主席团全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人作报告的场面,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1945年10月,延安电影团派出钱筱璋等人前往东北参加接收伪“满映”的工作。1946年,延安电影团大部分成员由团长吴印咸带队,经过四个月长途跋涉,前往东北兴山,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工作。1946年10月,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成立。

1944年,中国共产党及时地指示电影团抓紧培训一批党的电影事业干部。他们因陋就简地先后开办了两期电影摄影训练班,从抗大等学校和机关调集了几十个干部,进行电影业务知识学习。主要由吴印咸讲课,摄影队成员协助辅导。当时主要实习手段是采取照相摄影,以冲洗底片和印像、放大照片来代替电影的制作过程,使参加学习者学到了初步知识,为后来建立东北电影制片厂,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培养了一批摄影骨干。[5]


注释:

[1]吴立本:《延安电影团的摄影工作和延安的摄影活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5辑,中国学术出版社1983年版。

[2] 晓何:《抗战时期的延安电影团》,《党史博览》2010年第11期。

[3]《<陕北江南>摄成影片》,《解放日报》1943年1月27日。

[4]《<南泥湾>影片连日在各处放映》,《解放日报》1943年2月5日。

[5]吴立本:《延安电影团的摄影工作和延安的摄影活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5辑,中国学术出版社1983年版。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