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其他根据地电影发展状况:(二)东北解放区的电影工作

来源:新华社 · 2024-11-13 13:10:22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其他根据地电影发展状况:(二)东北解放区的电影工作


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1945年10月,“延安电影团”钱筱璋等人与八路军教导团一起从延安出发,开赴东北准备接管敌伪电影机构,进行建立人民电影的工作。1946年4月,接管了长春的伪“满映”。从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到1946年4月正式接管电影厂期间,原伪“满映”电影职工拍摄了《欢迎苏联红军进长春》《八路军进长春》《欢迎苏联红军》《李兆麟将军被害情景》等新闻纪录片。1946年6月,电影厂迁到兴山(鹤岗)。不久,吴印咸等“延安电影团”四十余人也先后来到兴山,参加电影厂工作。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成立,袁牧之任厂长。从1947年年初起,东北电影制片厂陆续派出了32支新闻摄影队,拍摄的素材达30多万英尺,摄录了大量有关东北解放战争和东北解放区的新闻素材,制作了以新闻纪录片为主的十七辑《民主东北》。《民主东北》内容很丰富,包括有关东北解放战争和华北解放战争内容的《四下江南》《东满前线》《收复双河镇》《战后四平》《公主屯战斗》《收复四平》《爱国自卫战争在东北》《解放东北最后战役》《东北二年解放战争》《解放天津》和《北平入城式》;有反映东北农村土改后新生活的《农民翻身》《农村建政》《秋收》《阶级教育》《送公粮》等;有反映军民互助内容,如《做军鞋》《松江二线兵团助民修筑排水》《前线炮兵助民春耕》《松江二线兵团助民建筑排水》《哈尔滨工人五一造炮劳军》等;有反映东北工业发展的《接收后的鞍山钢厂》《安东造纸厂》《东北毛织厂》《灯泡厂》;反映少数民族生活、教育、体育、林业等其他领域的《内蒙新闻》《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运动会》《林业生产》等影片。1947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将《民主东北》翻译成俄语,在布拉格放映,展现了中国解放区拍摄的电影。除拍摄《民主东北》外,他们还进行了美术片《皇帝梦》、科教片《预防鼠疫》等的试摄工作。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了19部故事片、33部译制片。

1948年3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了由袁牧之、陈波儿、吴印咸、田方、钱筱璋、王滨等11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期间他们成立了发行和修理科,发行科开展影片和幻灯片发行共作,领导东北电影发行、电影院、放映队等工作。修理科还从事幻灯机和幻灯片的制造,供放映队放映幻灯的需要。东北电影制片厂还担负起了培养电影工作者的任务,先后举办了二期电影训练班,培养了350名青年电影人才。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