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有关发展群众教育事业的政策
1939年12月,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发展边区教育提高边区文化的决议》,明确了边区当时发展文化的政策。这个决议确立了努力除去革命前旧制度遗留的文盲、迷信、不卫生等文化落后状态,加深边区人民对革命的民族、民主、民生纲领的认识;立足进步的科学理论基础上,为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而斗争的文化教育方针。
这个《决议》制定了实行普及教育,推进边区自然科学常识与卫生常识教育,建立示范学校培养师资,创设技术科学学校培养技术人才等具体办法。关于群众文化方面,《决议》指出要通过冬学、夜校、识字组等,开展扫除成年文盲的运动,扫除边区成年中近百分之九十的文盲;印制通俗社会科学小册子,向边区人民宣传社会科学常识;通过扩大民众剧团,优待艺术人才,建立乡村俱乐部中的文化娱乐工作,采用戏剧、民歌等人民喜欢的形式,发展边区社会教育;吸收妇女群众参加文化教育学习与活动;吸收抗属参加一般教育,设立抗属学校或训练班,加强抗属教育。《决议》要求党员认识到边区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党的领导机关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推动与检查,党员干部动员边区青年来热烈参加与推动边区的文化教育运动。
为了提高边区群众文化水平,1940年2月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印发了《关于提高群众文化水平的通知》,明确指出在抗战日愈紧张形势下,提高边区群众的文化水平,系把边区创造为抗日先进地区,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提出要彻底反对忽视文化教育工作的观念和倾向,极力纠正轻视教员的错误现象,把推广国防教育当做抗战动员的工作之一,要各级党部及全体同志对国防教育意义有明确认识。要各级党对政府中主管教育的第三科工作实行切实领导,帮助和检查保证政府教育计划的完成。第三科的负责人应以教育工作为中心任务,各级党部不得以其他工作妨碍其教育工作。该《通知》提出应加紧在冬学学生中宣传鼓动工作,使冬学全体青年儿童于冬学结束后即能入小学,并注意吸收大批非冬学学生的青年儿童入小学;切实检查识字组工作,用一切方法使识字组活跃起来,加强对模范识字组的领导,使其真正能起模范作用,普遍实行各种竞赛及鼓励的办法,推动识字工作的进行,造成热烈的识字氛围,还要求党员在识字运动中应起绝对模范作用;指出各地党政军及各群众团体机关于附近应设立一夜校,或半日学校,由该机关干部负责教育。以此来帮助政府教育计划的完成,广泛的开展识字运动。[1]
1944年1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大会上作了《关于文教工作的方向》报告。报告中指出边区在文教工作政策上“必须实行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中间力量,团结、帮助与改造他们,使之与我们并肩向封建文化的残余进军。”“必须坚持民办公助的政策,以村庄为单位,使群众乐于接受,乐于普及。”《关于文教工作的方向》指出边区政府在实际工作中要继续有效的深入群众教育运动,改造旧学校。首先要做好农村中组织起来的积极分子与乡村干部中文盲的扫盲工作。各地学校、县以下各级政府、合作社以及模范变工队都有推广识字的责任;应重视冬学,将冬学与自卫军冬训配合,与夜校、识字组等联系起来进行社会教育;应利用庙会、教堂等民间所有组织形式开展各种社教活动。
报告中指出边区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应大量推广读报,创办真正起作用的大众黑板报。组织工农通讯学习组,将通讯、业务、文化学习与读报工作结合起来。加强通讯站效率等。发展边区文艺方面,提出边区政府要努力发展新文艺,大量利用人民群众熟悉的各种民间形式,加入新内容,逐渐改造和提高。将最能表现群众生活和最能达到教育目的秧歌短剧和最重要的秧歌社火形式发展成为文艺的中心环节。要注意平时的文艺生活。指出各分区剧团或文工团应成为执行新文艺政策,推动群众文艺运动的支柱。
注释:
[1]《边区党委宣传部关于提高群众文化水平的通知》,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编:《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一九四〇年一一九四一年甲2)。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