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成就:1、 苏维埃政府时期陕北的文化工作
1938年的《边区的文化教育状况》和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等资料,反映了苏维埃政府时期西北革命根据地文化发展状况。边区政府成立以前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政府就注意发展文化,各部队、各机关、各团体通过建立俱乐部,出版墙报,举行时事讨论会,领导识字等工作,推行文化教育。学校教育构成了当时根据地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部队、机关、群众团体所开展的群众性政治和文化教育运动同样是苏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和工作讨论会、庆祝战争胜利的群众大会和各种娱乐晚会一起,推动那里的文化发展。工农剧社、夜校、识字小组,墙报成为根据地传播文化的重要形式,所有这些使农村里洋溢着生气,农村妇女的口里都哼着革命的小调。
1936年到1937年间,根据地在徐特立的倡导下推行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经过两个月新文字学习以后,一个文盲干部便会自己写报告,这使得许多下级干部对于新文字有了十足信心。新文字简单易学便于使用,使妇女们发生极浓厚的兴趣。1937年8月到9月间延安市有14个新文字班,学员人数达到600余。军队、工厂、学校、机关里普遍开设有新文字课。新文字的刊物有《老百姓》《抵抗到底》,前者每天报告消息,后者每五天出版一次。《抵抗到底》每期数量约六七百份。另外每周还有新文字联合墙报和新文字画报。新文字出版方面有通俗读物三十多种。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