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军队文化工作政策和工作:六、部队文化工作成效
通过军队文化建设,部队文化水准得到了提高,指战员拥有了相当文化水平。1940年发表的《八路军的文化教育工作》说“拿一个团的例子来说,从前他们的指战员,都是不认识一个字的,现在则是营以下的干部,平均每人认识了1154个字;战士中有百分之51.6%的人认识了五百字到一千字,在墙报上写文章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了。而在文化生活方面,他们整天在学习、在唱歌、在打球,平均两个礼拜可以看一次戏,经常可以看到报纸,并且提倡着卫生运动——洗澡、剃头、剪指甲、注射防疫针等等,他们是在过着“文明”的生活啊!”[1]1942年10月,抽查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部分单位连以上干部,原来的约67%文盲、半文盲中,已经有31%能写简单的报告,35%具备一般的或初步的阅读能力,仅0.8%没有具备阅读能力。[2]
部队文艺工作成果明显。总政治部、中央文委《关于部队文艺工作的指示》中指出,部队文艺工作,抗战以来各方面都有了一些新发展,建立了各种适应抗战需要的剧团,发展了歌咏、美术、文学创作等工作,在技术上也有进一步提高,并协助和推动了地方文化运动发展。[3]1944年12月,李鼎铭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大会上所做的关于文教工作的方向报告中,指出留守兵团战士的文化,已有显著提高。据1943年春季统计,识一百字以上的占29%,一百字到五百字的占27%,五百字以上的占20%,能看能写的占24%。
注释:
[1] 萧向荣:《八路军的文化教育工作》,《中国文化》第4期,1940年6月。
[2] 李明计:《八路军文化工作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及启示》,《军事历史》2012年第5期。
[3] 总政治部、中央文委《关于部队文艺工作的指示》,《八路军军政杂志》第3卷第2期,1941年2月15日。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