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图书馆和民教馆:三、陕甘宁边区的民教馆
陕甘宁边区建立的民教馆,推动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1938年,延安市建立了民教馆;1939年,边区建立了延安县甘谷驿、子长、新正、庆阳、曲子县7所民教馆;1940年建立了甘泉、富县、定边、安定、宁县、赤水、清涧等9处民教馆。到1941年底,边区民教馆发展到25个。民教馆通过建设图书馆、阅览室等,向群众提供书刊,创造阅读环境。延安市民教馆创办了大众图书馆,1941年到其阅览室和图书馆的读者“全年达8000余人次”。[1]子长民教馆阅览室每天接待读者20余人。有些民教馆从事代售书刊的工作,子长民教馆代售新华书店和解放社出版的书刊,1941年5月创办了新华书店安定分店。甘泉民教馆代售代订书报刊,1945年3月到5月,销售书籍422册,地图10份,代订《解放日报》10份,《群众报》40份,推销年画493份。[2]子洲民教馆民教干事带“文化包”下乡推销课本,解决乡村学校购买课本问题。
民教馆通过办黑板报,开展宣传文化教育工作。延安市民教馆在新市口的黑板报,到1949年5月已出版149期,刊登稿件327篇。[3]1940年,子长民教馆用粉莲纸出版了壁报《老百姓报》。1941年改名为《大众报》,同年7月改为黑板报,更名为《大家看》。1945年4月到6月的34期黑板报中,群众投稿占到了四分之一。[4]曲子民教馆每日更换黑板报内容,并总结了办黑板报经验,称黑板报要通俗简短,最好每期不超过500字;每天挂在一定地方,不经常移动;顾及商人不能远离货摊困难,最好同样内容多写几处。[5]
民教馆组织读报组、识字组,举办各类夜校等形式,开展识字活动,传授文化知识。子长民教馆不仅办夜校、半日校、识字班,而且成立社教委员会,动员学生上这些学校。定边民教馆兴办了妇女半日校、工人夜校和商人夜校,聘请名人管理学校。富县民教馆为农民举办半日校、夜校。甘泉民教馆组织商人等成立读报组,订阅《边区群众报》。曲子民教馆组织商人读报组,吴堡民教馆组织识字组、读报组,开展识字读报活动。甘谷驿民教馆动员通讯组在集市街道上为民众读报,赤水铁王民教馆为来铁王赶集的群众讲报,很好开展了宣传工作。
民教馆通过建立俱乐部,推动城乡文艺活动。延安市民教馆组建大众俱乐部,1942年12月在南市露天舞台举行娱乐晚会。子长民教馆成立俱乐部,开展演戏、秧歌等文艺活动,成为瓦窑堡市民众的娱乐中心。甘泉民教馆成立城关俱乐部,1945年领导市民秧歌队排演《血泪仇》《劳山大战》等剧目。民教馆利用庙会和集会,进行宣传。甘泉民教馆俱乐部到庙会等地方,开展演出。庆阳民教馆组织“文化货郎担子”,在庙会上搭文化棚,以演唱、读书,讲解漫画,分发画报等形式,宣传时事政治、卫生常识、生产知识等。1945年上半年,子长民教馆在中央医疗队帮助下,在庙会上举办卫生展览会。
民教馆还开设代笔处,为群众代写信件、诉状、呈文等。
注释:
[1]《解放日报》,1941年12月31日。
[2]赖伯年主编:《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事业》,西安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3]赖伯年主编:《陕甘宁边区的图书馆事业》,西安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
[4]《解放日报》,1945年10月21日。
[5]《解放日报》,1944年5月21日。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