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的文化工作:1、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戏剧工作
晋察冀根据地初期由北岳、冀中、冀热察三区组成,1944年为冀晋、冀察(抗战胜利后改为察哈尔省)、冀中、冀热辽(抗战胜利后改为冀察热辽分局)四个区。1947年,冀察热辽划归东北解放区,冀晋、察哈尔再次合并为北岳区。
(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剧团和戏剧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曾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的模范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模范区”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拥有成百上千的剧团,戏剧演出工作很出色,充分利用戏剧动员广大军民投身民族解放的洪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剧团和剧社,有的属于军队系统,有的是中共中央从延安派遣而来,有的是当地党政等有关部门组建的文艺团体,另外还有数以千计的乡村剧团。部队所属的剧团主要有晋察冀军区的抗敌剧社(1937年12月),分别属于第一到第十三军分区的战线剧社(1937年10月)、七月剧社(1937年11月)、冲锋剧社(1937年11月)、火线剧社(1937年12月)、北进剧社、前锋剧社(1944年4月)、前进剧社、前哨剧社(1937年12月)、前卫剧社(1938年7月)、先锋剧社(1939年9月)、挺进剧社(1938年4月)、长城剧社(1945年3月)、尖兵剧社(1943年7月)和回民支队的抗战剧社(1938年4月)等,另外还有120师的战斗剧社、抗大二分校的文工团独一旅的光复剧社和二分区的奋斗剧社(1937年11月)等。
抗敌剧社直属军区政治部领导,成立于1937年12月,1939年春改编为抗敌剧社。它是晋察冀根据地活动最早、规模大、影响广泛的剧社,其成员最早来自115师的几个宣传队和冀西地区青年。1937年11月,七月剧社在山西五台县成立,他不仅深入部队进行宣传演出和战地服务,还创作演出了一批优秀剧目。1939年9月,到冀中工作的东北战地服务团与火线剧社合并,演职人员达到150多人,他们随部队沿途进行宣传、演出,1942年秋,新世纪剧社并入火线剧社。1944年12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从七月剧社、冲锋剧社等单位抽调人员,在山西灵寿县组建了北进剧社,该剧社由戏剧组、音乐组、美术组等组成,主要活动于雁北地区。这些剧社一般都有具体的活动范围,抗敌剧社以阜平县为中心开展工作,火线剧社主要在冀中的安平县、任丘县等地演出,冲锋剧社主要在曲阳县、唐县等地,新世纪剧社主要活动在蠡县和曲阳县、安平县等地,战线剧社主要于易县、唐县等地进行演出。
战斗剧社创建于1931年的湘鄂西苏区,1937年恢复。恢复后的剧社成员多参加过长征。1937年11月,战斗剧社到达晋西北的岚县,12月随同120师部开赴晋察冀边区。1939年4月,剧社随部队到了齐会。齐会战斗结束后,剧社创作了反映这次战斗情景的三幕话剧《齐会之战》(莫耶执笔)。这个阶段剧社还创作了大型话剧《水灾》《丰收》《陈庄战斗》等。话剧《陈庄战斗》描写了1939年9月120师在冀中全歼日寇的“陈庄歼灭战”,该剧在“陈庄歼灭战”祝捷大会上进行了演出。1940年1月,战斗剧社跟随120师回师晋西北,参加到巩固和建设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晋察冀军区重视部队的文艺工作。1941年5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在《关于开展部队文艺工作的决定》中对抗战剧社和军分区文艺团体工作作了明确指示,要求“军区抗战剧社工作,除本身演出创作外,应加强对全军区部队文艺运动之注意指导,培养新进艺术人才,定期开办艺术训练班,以提高部队文艺水平,有计划的供给各剧社及连队文艺材料如剧本、歌曲及艺术理论参考材料等。分区剧社除本身演出创作外,应负责推动、影响与指导全分区部队的文艺活动。组织训练连队文艺工作人才,供给连队材料,特别加强对团宣传队在文艺工作上具体领导,派人帮助与注意人员调剂,并定期到分区部队演出并帮助工作。”[1]
从延安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剧团主要有西北战地服务团、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工作团等。1939年1月,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晋察冀根据地,1939年7月陕北公学剧团和鲁迅文艺学院的部分师生组成的联大文工团赴晋察冀边区工作。
地方党政部门也很关心戏剧工作的开展,大力创办剧团,如中共平山县委建立了铁血剧社。教育界人士关心剧团的教育作用,1938年教育界人士倡议下创办了新世纪剧团,初期成员多数是学生和小学教员,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深入群众,下乡演出,宣传抗日,1938年8月,剧社上调冀中军区辖属,改名为新世纪剧社。另外还有晋东北的大众剧社(1938年10月);阜平县的血花剧社(1938年);安国县的战斗剧社(1940年);冀东地委的长城影社(1943年末);北平祖国剧社(1945年);冀中群众剧社(1945年秋)等。到1940年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经拥有大型演剧团体25个。[2]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文艺团体发展很快。从1940年起,晋察冀根据地农村普遍建立了村剧团和秧歌队,到1941年仅就北岳区和冀中区不完全统计,经常活动的村剧团就有3000多个。专业剧团对乡村剧团的帮助促进了后者的发展,如“从群众中诞生,一直为了群众服务,得群众喜爱的铁血剧社,不但帮助恢复与建立了213个村剧团、宣传队,而且在五专区五个县范围内,帮助村剧团、宣传队排舞台剧83个,教霸王鞭135个村,秧歌舞18个村,舞蹈8村,教歌613次,帮助演出33次”。[3]乡村剧团的发展对推动根据地戏剧和文艺深入群众发挥了独特作用。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戏剧组织——晋察冀戏剧界抗敌协会。1939年7月7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晋察冀戏剧界抗敌协会,它由抗敌剧社、120师战斗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抗大文工团等单位组织而成。晋察冀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后提出了戏剧运动“战斗化、现实化、大众化”的口号。对于这一组织,李伯钊曾经指出“剧协的成立,确定了敌后剧运的方向和战时剧团的组织建设问题,并开始供给剧团工作材料等”[4]剧协的成立密切了文艺工作者之间的联系,抗敌剧社的刘肖芜、战斗剧社的莫耶和西战团的张可一起创作了三幕话剧《丰收》,该剧反映了根据地军民粉碎敌人烧粮、抢粮、保卫麦收的情况,演出后反响很大。
注释:
[1]《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关于开展部队文艺工作的决定》(1941年5月),《抗敌三日刊》1946年5月26日,转载于《晋察冀革命文化史料》,河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办公室编,1991年。
[2]《晋察冀边区首届艺术节宣传大纲》,《抗敌报》1940年10月16日。
[3] 康濯:《空前辉耀的乡村文艺》,《晋察冀日报》1943年5月4日。
[4]李伯钊:《新阶段中的文化运动》(在中共晋冀豫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山西档案馆编:《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二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43页。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