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音乐创作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汇聚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工作者,他们为这个根据地的音乐、戏剧和其他文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作品不仅在当时的根据地很受欢迎,一些作品一直传承至今,在全国仍旧很有影响。抗战时期,在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的音乐家主要有“吕骥、周巍峙、卢肃、李劫夫、王莘、罗浪、严金萱、边军、张非、陈地、徐曙、曹火星、晨耕、刘兆江、王引龙、刘沛、田工、石磊、唐诃、罗品、张达观等数十人。他们分属战斗于冀西地区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根据地文联“群众剧社’、华北联大音乐系、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一分区‘战线剧社’、二分区“七月剧社’、三分区‘冲锋剧社’、四分区“火线剧社’等抗日民主政府、军队与民众的文艺团体,在整个抗战期间,除个别人事变动外(如吕骥因工作需要在此仅生活了八个月),绝大多数作者在此生活、创作数年,度过了艰难岁月,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1]晋察冀根据地的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音乐作品,有的歌颂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鼓励抵抗外侮,如《我们坚决像钢》(邵子南词、周巍峙曲)、《坚决地战吧》(施序词、王莘曲)、《我们的铁骑兵》(夏风词、劫夫曲)、《战士的枪》(王岚词、尚午曲)、《好男当兵保家乡》(陈陇词、田工曲)、《让地雷活起来》(郑红羽词、张非曲)、《枪口向法西斯瞄准》(火星词曲)、《骑兵歌》(李文华词、罗浪曲)等;有的宣传共产党的领导和领袖形象,如《永远跟着共产党》(玛金词、王莘曲)、《毛泽东之歌》(张春桥词、卢肃曲)等;有的以晋察冀根据地为题材,如《晋察冀》(王莘词曲)、《保卫晋察冀》(邓拓词、朱云鹤曲)等;有的歌颂英雄事迹和模范人物,如《二小放牛郎》、《李勇对口唱》(劫夫曲、陈陇词)、《劳动英雄胡顺义》(施序词、张非曲)、《英雄赞》(陈陇词、劫夫曲)、《歌唱李殿冰》等;有的是歌颂军队战士和军民团结的,如《军队和老百姓》(张达观词曲)、《新战士王二发》(萧芜词、晨耕曲)等;有的反映日寇的残暴,如《忘不了》(李劫夫作曲)、《颂平阳》(萧芜词、晨耕曲,为纪念平阳惨案牺牲者而作)等;有的是鼓舞、号召根据地青年儿童的,如《起来,边区青年》(邵子南、陈明词,周巍峙曲)、《太行山上的青年》(劫夫词曲)、《边区青年进行曲》(周巍峙曲)、《晋察冀儿童》(姚中词、田涯曲)等;有的是表现根据地军民生产、生活的,如《送粪小唱》(尹一刚词、兆江曲)、《边区印钞工人歌》(方冰词、上午曲)、《春耕歌(一)》(陈地词曲)、《保卫秋收》(田野、劫夫词,劫夫曲)、《妇女做鞋组》(林韦词、张非曲);有的是反映根据地政治、经济生活的,如《选村长》(牧虹词、王莘曲)、《王老三减租小唱》(胡可词、徐曙曲)等。这些歌曲充分运用艺术的感染力,在宣传革命思想,动员军民保卫根据地,建设根据地方面意义显著。
晋察冀根据地文艺团的音乐工作者,将叙事诗与民间说唱艺术“大鼓书”相结合创作了叙事歌曲《晋察冀小姑娘》《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小唱》《狼牙山五壮士》(方冰词、李劫夫曲)、《五十九个》《自由农夫王老三》(邵子南词、李劫夫曲)、《五壮士之歌》(魏巍词、罗浪曲)、《颂平阳》(肖芜词、晨耕曲)等,其歌词通过歌颂根据地英雄事迹或典型人物故事,鼓舞军民与敌人斗争。
这个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创作的许多优秀歌曲属于歌剧等戏剧插曲,如《团结就是力量》就是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的终曲合唱,《军队和老百姓》是《反扫荡秧歌舞》的终场合唱曲,歌曲《参加八路军》则是活报剧《参加八路军》中的歌曲。
注释:
[1]胡小满、段学军、吴顺章,《冀西抗战作曲家群及其歌曲创作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