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二、晋绥根据地的戏剧工作(二)晋绥根据地重要剧团的工作
1、120师战斗剧社在晋绥根据地的工作
战斗剧社从红二方面军战斗宣传队发展而来,1937年春更名为战斗剧社,通过人员充实,那时全社共有60多人。改编为120师后,该师下属各旅遂组建了战火剧社、战线剧社、战力剧社等剧团,战斗剧团则担负起了领导和团结各旅、团剧社的责任。战斗剧社在晋西北各地开展了大量的演出工作,1937年9月它到忻县演出了《亡国恨》《铁蹄下的同胞》等节目;从1937年10月到11月,它到晋西北神池、义井、五寨等10多个县演出40余场。1938年得到进一步充实的战斗剧社排演了《八百战士》《军水船》《弟兄们拉起手来》《流寇队长》《国际玩具店》等剧目,到岚县、静乐、岢岚等地对部队进行慰问演出。1938年底,战斗剧社随第120师开赴冀中地区,进行演出。1939年4月,战斗剧社到晋察冀边区开展工作,排演了《齐会战斗》《丰收》《水灾》《警觉》等剧目,这一阶段剧社队伍持续扩大,成员增加到一百余人,且初步形成了创作队伍。1940年初,战斗剧社重返晋西北,在临县演出了《汾离公路》《叛变之前》《参加八路军》等剧目,配合了当时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分裂投降活动。战斗剧社到兴县后进行了整顿,欧阳山尊出任社长。这个阶段剧社排演了一系列节目,包括话剧《一万元》,大型活报剧《百团大战》和(粮食》《鞋中谜》《人约黄昏》《黄河三部曲》等剧目。1940年秋,战斗剧社专门成立了战斗儿童演剧队,排演了《到八路军里去》《小放哨》《勤务班》等节目。1941年夏天,战斗剧社成立了战斗平剧队,排演了传统京剧《打渔杀家》《十三妹》《将相和》等和新编的《嵩山星火》等剧目。战斗平剧队后来加入了延安平剧院。这个阶段,战斗剧社还排演过一些国内外著名剧目,如曹禺的名著《雷雨》和外国戏剧《第四十一》等。八路军第120师战斗剧社,还和由“战动总会”(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1937年9月在太原成立)晋西北动员宣传团发展改组成的战动剧团,在岚县联合公演过《“九一八”以来》《打鬼子》《八百壮士》等节目。
为了加强对敌占区的宣传工作,战斗剧社专门组织了武装宣传队——“游击剧团”,欧阳山尊兼任团长。他们深入到文水、汾阳、交城一带进行飞行式的演出,演出了《陈平山回家》《宣传》《参加八路军》《警备队长》等节目。
1942年8月,战斗剧社到延安学习。这个时期,先期抵达延安的吕梁剧社合并到了战斗剧社,进一步增强了战斗剧社的力量。在延安期间,战斗剧社演出了反映前方军民生活的节目《丰收》《晋察冀的乡村》《荒村之夜》《虎列拉》《自家人》《求雨》《回头是岸》等剧目,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肯定和延安军民的欢迎。毛泽东称赞战斗剧社的演出,专门写信指出:“你们的剧我以为是好的,延安及边区正需要看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戏剧,希望多演一些这些好戏。”[1]
1943年春,战斗剧社返回晋西北根据地,他们同时将延安的秧歌剧带回了晋绥根据地,掀起了晋绥根据地的新秧歌运动。《抗战日报》对他们推动晋西北秧歌运动的活动进行了报道,1943年5月的报道指出战斗剧社“连日在采林、贺家川、军区拥政爱民大会,‘五一’大会以及蔚汾河沿川各村出演秧歌剧,前后已达十六次。所演节目新颖通俗,切合群众本身生活,到处受群众欢迎称赞,各村要求到村表演者甚多”;[2]1944年1月的报道指出:“新年期间,军区战斗剧社排练已久的新型秧歌广场剧先后在各地出演。全剧共分四节,”分别为《南京与重庆》《逃难》《三个女婿拜新年》《新旧光景》,“全剧多采用本地方言,表达深刻动人,颇得群众好许。”[3]对战斗剧社在各地巡演《大家好》《三个女婿拜新年》《新旧光景》等秧歌剧的情况,《抗战日报》报道称:“这十六天,在二十五个村子,四十几个单位中,共演出七十三场,观众达五万人,都喜欢的约求着再演。”[4]战斗剧社上演的秧歌剧还包括《兄妹开荒》《二流子转变》《赶毛驴》《警惕》《开荒一日》《鬼子的把戏》《一把锉》《跳大神》《口袋》等。
为更好服务于根据地的军民,鼓舞他们的抗敌士气,战斗剧社还排演了反映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战斗事迹的话剧《方山战斗》《甄家庄战斗》《把敌人挤出去》《打得好》等节目。战斗剧社上演的话剧还包括《把眼光放远点》《两兄弟》《全家福》《自家人认自家人》《打得好》《重圆》《中秋》等。此外,战斗剧社还排演了郿鄠剧《闹对了》《血泪仇》等其他剧种的剧目。1944年,战斗剧社《大家好》《新旧光景》《甄家庄战斗》《打得好》《开荒一日》《三个女婿拜新年》《劳动英雄回家》七个剧本,在晋绥边区举办的“七七七”文艺奖金评选活动中获奖。
注释:
[1]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编审委员会:《贺龙与战斗剧社》,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5页。
[2]《战斗剧社返抵晋西北,连日出演备受群众欢迎》,《抗战日报》1943年5月18日第2版。
版。
[3]《军区战斗剧社出演新型秧歌广场剧》,《抗战日报》1944年1月8日第2版。
[4]《十六天——战斗剧社秧歌剧演出报告的摘录》,《抗战日报》1944年4月22日第4版。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