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晋绥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二、晋绥根据地的戏剧工作(三)晋绥根据地普通演出团体和文艺奖励工作
1937年到1939年之间,晋西北戏剧演出团体得到了快速发展,八路军第120师的战斗剧社、“牺盟会”的流动宣传团、决死第四纵队的前线剧社、新军工卫旅的工卫剧社等剧团纷纷建立或来到晋西北。120师各旅、晋西北地区的新军、抗日群众团体和各级地方政府也通过剧团、宣传队和文工团等文艺组织进行宣传,如120师358旅战线剧社,“牺盟会”的牺盟中心区(兴县、岢岚、临县、太原)之一岢岚中心区流动宣传团(第一个宣传团后改编为前线剧社,第二个后改名为战斗剧团,并与新军工卫旅的工卫剧社合并)、四专署的民革剧社(原孝义战斗剧社),新军决死二纵队的长城剧社(后为长城演剧队)等,这些文艺组织推动了晋西北地区新文化工作的开展。
剧团建设上,除过120师领导的战斗剧社,1939年7月晋绥根据地组建的七月剧社外,还组建了一大批专业和业余剧团,如晋西文艺联合会组织的文化队,晋绥根据地各分区成立的大众剧社、人民剧社、吕梁剧社、绥蒙剧社和雁门剧社等,加上县一级和单位的文艺团体,当时晋绥根据地的文艺团体达到了50多家,演职人员3000多。他们有力推进了根据地宣传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1、晋绥根据地一般剧团的发展和工作
由文联文化队到晋西大众剧社。1940年冬,晋西文联所属剧协和青年抗日干部学校联合举办文化队。1941年4月,晋西文联与晋西抗战学院联合成立文化队,并于1941年年底,归文联直接领导,改称文联文化队。文联文化队排演了《谁是糊涂虫》《两亲家》《活捉日本鬼》《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受到观众欢迎。1942年7月,青年抗日干部学校文化队与文联文化队合并,共同组成了晋西大众剧社。晋西大众剧社确定了:“以面向农村大众,配合当前政治任务,深入宣传为经营方针。”[1]他们排演的《以毒攻毒》《温家庄》《掺砂》《买卖》《十二把镰刀》《兄妹开荒》等现代剧目和《柜中缘》《赐环》《打渔杀家》《武家坡》《反徐州》等传统剧目超过30个,并长期在兴县、临县、岢岚、保德、河曲、偏关、神府等地方开展演出,深为群众欢喜。1944年春,晋西大众剧社加入到七月剧社,开启了新的文艺工作。
1938年11月,吕梁抗战剧团(后改称吕梁剧社)于山西汾西成立。该剧团通过向八路军第115师战士剧社学习,进步很快。它主要在吕梁地区的城乡演出,演出剧目包括《弟兄们拉起手来》《中华儿女》《胜利》《张家店》《农村曲》等,受到群众欢迎。1940年初,吕梁剧社转移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归晋西文联领导。1940年8月与新军决死二纵队黄河剧社合并,融入到新的演出团队。
晋绥根据地各分区建立了一批剧社,其中有八分区大众剧社、三分区湫水剧社、二分区大众剧社、二中剧社、五五剧社等。八分区大众剧社是在决死二纵队的长城演剧队、新军暂一师剧社、工卫旅工卫剧社等团体的基础上,增加人员发展而来。1943年12月,八分区大众剧社在交城又合并了从河北等地来到晋绥根据地的火线剧社、红星剧社等,进一步增加戏剧从业人员和青年学生,这个阶段该剧社增加至70多人。1946年初,该剧社与其他剧社合并重组了吕梁剧社。它曾排演过《二流子转变》等剧目。
1941年春,晋西北根据地二专署成立了大众剧团,这个剧团后发展成为了二分区大众剧社。1944年春二区大众剧社编入行署二中,成为了二中剧社,他们主要在西北保德、河曲、偏关、神池、岢岚、五寨等地进行演出,排演各种剧目60余部。1946年5月,二中剧社并入了雁门剧社。活跃在晋西北根据地的还有由40余人组成的五五剧社,其成员多为喜好文娱的师生。他们排演过《夫妻识字》《闹嘴舌》《闹对了》等剧目。1945年9月五五剧社改建为雁门剧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41年9月四专署文工团在临县建立,后来他们发展为三分区湫水剧社。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晋绥根据地又组建和发展了一批剧社,如七分区人民剧社、五分区长城剧社、吕梁剧社、绥蒙剧社、人民剧社、晋绥平剧院等文艺演出团体,这些剧社在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晋西北文艺团体注重利用联合演出的形式。1940年5月,战斗剧社、七月剧团、前线剧社、青工剧社、吕梁剧社等在兴县举行了联合演出。1940年5月30日,为纪念“五卅运动”,战斗剧社、战火剧社、战力剧社、黄河剧社、前线剧社等剧团又在兴县举行了联合演出。1941年,为纪念“八·一”节,战斗剧社、战线剧社、战火剧社、战力剧社、长城演剧队等演出单位汇聚兴县,进行了文艺汇演。
注释:
[1]《文联文化队改名大众剧社》,《抗战日报》1943年1月9日第2版。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