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戏剧工作

来源:中华魂 · 2025-02-06 11:37:28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文化工作

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戏剧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就高度重视发展戏剧工作,从1939年到1940年,仅晋冀鲁豫根据地太行区为主,建立了26个剧团,就建立了主要演出话剧的生力剧团、新人剧团、武乡儿童剧团、阳城火焰剧团、屯留前进剧团、政先剧团、前锋剧团、前哨剧团、开路先锋剧团、新中剧团、长城剧团、修武巡回宣传队、太行山剧团、陵川剧团、解放剧团、怒涛剧团、怒吼剧团等;主要演出传统剧的有大众剧社、平定剧团、襄垣剧团等,还有主要演出歌剧的剧团民族革命实验剧团等。另外还有浮山剧团、潞城剧团、雷电剧团、阳城大众剧团、阳城儿童剧团共26个剧团剧社。[1]为了更好组织剧团等文艺团体,团结文艺人才,根据地还于1939年2月成立了“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并成立了太南、太北、太岳等根据地剧协分会,另外根据地还建立了晋东南文化界救国联合会。

晋冀鲁豫解放区通过对旧戏班的改造,发展了基层剧社事业。1939年沁源县将民间自乐班改建成绿茵剧团,进行抗日宣传演出。1942年底,绿茵剧团已发展成具有团长、政治指导员、两个分队和一个总务股在内的模范革命剧团。该剧团还成立了由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组成的党支部。到1941年冀西、太北就建立了200多个剧团,3000多人从事戏剧宣传工作,太行区4个分区15个县有600多个农村剧团,这些剧团有的全年活动,有的冬末春初参加演出,进行宣传。

1939年,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太行分区将当地上党落子艺人组织起来建立了太行胜利剧团;1941年黎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将原有的三乐班发展组建了黎城黎明剧团;1942年4月,由榆社县抗日民主政府组织流散艺人和唱戏农民成立榆社县新生剧团;1942年6月,襄漳县抗日政府通过补充新生力量,将罗庄村戏班发展成为襄漳县农村剧团。另外,太行分区还成立了襄陵县民主剧团、平顺县农民剧团、屯留县绛河剧团、潞城县大众剧团等。[2]1942年底,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脱离生产和半脱离生产的农村剧团有170多个。[3]到1945年4月太行区共有职业剧团11个,农村剧团600多个。[4]

各县剧团和乡村剧团上演了众多新戏剧。襄垣农村剧团上演的《李来成家庭》就是根据边区模范家庭故事,创作的四幕秧歌剧。1943年襄农村革命剧团编演了新剧《天灾人祸》。武乡东堡村解放剧团编写了秧歌剧《招待所》配合拥军运动。1945年,林县道蓬庵剧团上演的新剧《开脑筋》反映了乡村家庭生活,《斗争李子才》则是依照根据地素材创作的剧目。太岳阳城的固隆剧团“在参军时,就编演《参军去》,春耕时就编演《互助好》,反对顽固军队进攻时即编演《血染口子里》,反顽时,我军调动频繁时,即编演《拥军》”,“他们并能做到如与中心工作不合时,就是他们最好的戏也不演,而另编适于中心工作的戏”。[5]1945年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太行区组织秧歌剧本评选活动,共收到新创作秧歌剧本275个,“从内容上看来,与实际结合是一个共同的优点,其中又分为反映战争的二十三题,生产四十七题,拥军、优抗、参军六十三题,文武学习、民主、减租、度荒、打蝗、提倡卫生、反对迷信的有七十六题,介绍时事、传达任务是三十九题,而歌颂自己所爱戴之英雄人物竟多至二十五题”。[6]


注释:

[1]郭文瑞:《山西抗日根据地的戏剧运动》,《晋阳学刊》1984年第6期。

[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470-479页。

[3]张秀中:《一年来本区文艺运动的回顾与前瞻》,《华北文化》1943年3月15日出版,第2卷第3期。

[4]《太行区剧团概况》,原载1945年4月《文教大会纪念特刊》,转引自刘增杰、王文金等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4、395页。

[5]朱穆之:《群众翻身,自唱自乐——在边区文化工作者座谈会上关于农村剧团的发言》,原载《北方杂志》1946年创刊号,转引自《山西文艺史料》第3辑,第205页。

[6]赵树理、靳典谟:《秧歌剧本评选小结》,原载《课本与剧作》,1945年7月出版,转引自《山西文艺史料》第3辑,第241页。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