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华中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一、华中根据地的戏剧运动 (一)新四军戏剧工作的发展

来源:中华魂 · 2025-02-07 12:43:41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华中根据地的文化工作


华中根据地是新四军和八路军一部在江苏、安徽、湖北、浙江、河南等地区建立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到1940年底,相继创建了苏南、皖中、皖南、皖东、豫院苏、皖东北、豫鄂、苏中、苏北等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抗战后期有局部调整),他们被统称华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很重视文化工作。新四军成立后不久就建立战地文化服务社(军部战地文化服务处对外办事机关),创办报刊,在军队中开展文艺工作。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在苏北盐城,创办华中党校,设立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吸收知识青年,培养大批干部。他们还吸引优秀文化人来到根据地,共同推动根据地文化工作和开展。

一、华中根据地的戏剧运动

(一)新四军戏剧工作的发展

新四军领导关注戏剧工作,努力促进军队文艺工作的发展。1938年12月,陈毅在溧阳召开了文艺座谈会,研究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1939年9月新四军军部专门召开了戏剧座谈会,研究了抗战时期戏剧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1939年11月,刘少奇邀请文化人士座谈有关抗战文化工作的事宜。新四军的领导直接关注戏剧剧目创作和演出工作,1940年8月邓子恢出演了戏剧《军帽》中的党代表角色。1941年5月,陈毅亲自指导鲁艺华中分院的排演剧本《重庆交响乐》。1943年7月,陈毅和新四军一师、二师文工团研究探讨他们所演出的曹禺戏剧《蜕变》。新四军政委项英在《本军抗战一年来的经验与教训》中指出“关于戏剧与化装讲演,这是农村宣传最有效的方法……假如我们有很好的适合农村的戏剧,来提高他们抗战的意识,比我们讲很多的报告效用还大。”[1]领导的支持促进了新四军文艺工作的发展。

1938年1月,当新四军军部从汉口移驻南昌时,就由直属于军部的战地服务团建立起了戏剧队,于市内举行公演。后来,战地服务团又组成了几个分队,随同新四军第一与第二支队东进苏南或挺进皖东与皖东北。1938年8月,军政治部宣教部领导,成立了戏剧编导委员会,负责推进戏剧工作。后方所有的戏剧工作都通过这个机构去进行。1939年的4月,新四军政治部直接领导于云岭组建了全军性的剧团——抗敌剧社,剧社成员有300余人。抗敌剧社作为开展全军戏剧运动,指导全军戏剧工作的主导机关,其性质被确定为在军政治部领导下的群众性团体。[2]它对新四军和根据地的戏剧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40年4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于淮南路东半塔集组建了抗敌剧团。抗敌剧团存在的时间较长,活动范围广,拥有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如刘保罗、黄灿、叶华、许晴等,创作了话剧《半塔守备战》(刘保罗),排演了《苦难中出生的孩子》(高尔基原著,刘保罗改编)、《一个打十个》《刘永贵放哨》《最后的命令》《立煌之夜》《大明英烈传》《中华民族儿女》等一批颇具影响的戏剧剧目,演唱了《黄河大合唱》《农村曲》等歌曲,产生了良好的作用。与此同时,新四军各支队纷纷建立了戏剧团体,一支队组建了战地服务团演剧组,二支队建立起了火线剧社,三支队组建了战地服务团戏剧组,四支队建立了人民剧团,游击支队组建了拂晓剧团等。

拂晓剧团在豫皖苏边区演出了活报剧《打鬼子》《保卫麦收》《军民一家》,排演了传统京剧《打渔杀家》《法门寺》等。他们上演的戏剧包括《农村曲》《放下你的鞭子》《小放牛》《今天》等。1939年,拂晓剧团创作了京剧《徐大将军粉碎日寇扫荡》;1941年9月他们在半城上演了《流寇队长》,该剧反映根据地观念不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产生了很好教育作用。拂晓剧团还在半城镇表演旱船、秧歌、花挑子、打花棍等民间艺术形式,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整编为七个师,华中根据地被划分为八个战略区。各师和战略区大力推动了戏剧工作的发展。新四军一师拥有由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改建而成的战地服务团;二师组建有抗敌剧团,二师下辖的4旅、5旅和6旅还分别建有抗战剧团、前锋剧团和战斗剧团;三师9旅政治部领导组建了奋斗剧团;四师组建了拂晓剧团、创造剧团和铁流剧团;五师建立了解放剧社;六师有大众剧团;七师拥有大江剧团;另外,浙东游击队组建了政治工作队,抗大四分校有生活剧团等,他们都是推动华中抗日根据地戏剧事业发展的重要剧团。

各战略区戏剧工作的发展。为推动戏剧工作发展,苏中四分区建立了尖兵剧团,淮南路东区(津浦路东)建立了大众剧团,还有归盐阜区党委领导的新安旅行团等。大众剧团规模大,建团时即设一个总团和八个分团,后来又组建了少年团。剧团的分团由各地县委的领导,总团指导分团的业务。新安旅行团是1941年5月,由桂林辗转来到盐城新四军军部的演艺团体,到华中根据地后演员们受到了了亲切关怀。


注释:

[1]马洪武:《新四军和华中杭日根据地史料选》(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页。

[2]参见吴蔷:《两年来新四军的戏剧工作》,《抗敌》第6号,1939年11月5日。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