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华中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一、华中根据地的戏剧运动 (二)新四军戏剧单位的演出和创作工作

来源:中华魂 · 2025-02-10 14:40:23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华中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一、华中根据地的戏剧运动


(二)新四军戏剧单位的演出和创作工作

新四军组建后,当时的军部戏剧组就在安徽演出戏剧宣传抗战事业。军部戏剧组上演了《人财两空》《繁昌之战》《一条扁担》《兄妹》等。他们于1938年10月排演了鲁迅作品《阿Q正传》,1939年7月上演了夏衍的剧本《一年间》。另外他们还上演了陈白尘的戏剧《魔窟》,李增援创作的《红鼻子参军》等。抗敌剧团成立,就着手排演了《黄河大合唱》《木头人》《农村曲》等剧目和剧团编写的话剧《半塔守备战》(刘保罗撰写)。

1940年,抗敌剧社刘保罗将高尔基作品《苦难中出生的孩子》改编为话剧,他们上演的剧目还包括《一个打十个》《军帽》《最后的命令》《大明英烈传》和《中华民族儿女》等。拂晓剧团进人豫皖苏边区后,排演了个活报剧《打鬼子》,演出了活报剧《打鬼子》和《保卫麦收》《军民一家》《放下你的鞭子》《农村曲》《小放牛》《今天》等,以及京剧《打渔杀家》《法门寺》等。1939年冬,拂晓剧团就地取材,创作并演出了京剧《徐大将军粉碎日寇扫荡》。1941年9月拂晓剧团在半城演出《流寇队长》,成为了部队干部战士进行的普遍政策教育。1942年春节和元宵节晚上,拂晓剧团还表演了旱船、秧歌、花挑子、打花棍等民间舞蹈艺术,为居民欢迎。

新四军重视基层部队的文艺工作,部队领导要求加强连队文化娱乐工作,提倡战士演戏。根据不完全统计,从1943年到1944年一年多时间,新四军三师八旅的主力团就演出了200多次。20团和22团都很关注基层连队的文艺工作,22团每个连都有戏剧小组或娱乐小组,属俱乐部领导,营团有战士剧团,团长对戏剧非常关心,经常要排戏,提意见,亲临指导,并帮助解决物质上的困难。战士情绪高涨,全团一年中演出话剧22个,淮戏6个,小调剧20个,自己创作戏剧39个。[1]他们演出的剧目有《徐连长之家》《人民的心》《参军去》《号房子》《中秋夜》《到根据地去》《血战九一八》《皇军末路》《归队》《傻子打游击》《最后一颗手榴弹》《钢铁的心》《宁死不踏青苗》等140多个,演出剧本有歌剧、话剧、京剧、淮剧等,演出剧本都是连队自己创作的。[2]此外,三师鲁工团上演了了苏联话剧《持枪的人》,古装历史话剧《李闯王》《郑家父子》等和著名戏剧家阿英创作的《海国英雄》。三师部队文艺工作者编演了现代改良京剧《回头是岸》和《解放阜宁城》等,还演出了新京剧《新戏迷传》《新打渔杀家》《新击鼓骂曹》《新草桥关》等。

新四军文艺工作者重视戏剧的创作。1938年3月战地服务团在南昌演出了其编创的戏剧《一家人》,他们在安徽云岭后又创作了密切配合形势发展的《军民合作》《一条战线》《兄妹》《母亲》《反汉奸》《激变》《汉奸的下场》等一批现实主义剧目。1939年冬以后,新四军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影响力较大的戏剧,如反映新四军第三支队与敌激战皖南繁昌的《繁昌之战》,表现民族革命战争中妇女觉醒和解放的《大时代的女性》。部队文艺工作者编演了《皖南一家》《王玉凤》《惊弓之鸟》等话剧。合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惨绝人寰的“皖南事变”;三幕话剧《新四军进行曲》,描写南方八省游击队北上抗日。


注释:

[1] 凡一:《盐阜根据地戏剧运动史料》,《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四册),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155页。

[2] 《华中杭日根据地文化工作大事记》,上海市文化局党史办公室、江苏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安徽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浙江省文化厅史料征集办公室合编,1996年印刷,第218页。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