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华中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一、华中根据地的戏剧运动
(三)华中根据地地方戏剧运动的发展
华中抗日根据地各地区文艺事业都得到了大力发展。苏北盐阜根据地是华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的盐城曾经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华东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的戏剧运动规模大,成果丰,影响广。
盐阜根据地戏剧团体主要由部队文艺团体、专业文艺团体和群众文艺团体组成。部队文艺团体有有成立于1941年初的抗大分校文工团,1941年由鲁艺华中分院实验剧团发展来的军部、三师鲁迅艺术工作团,新四军三师八旅文工团。另外还有各团、各营所属的战士剧团或剧社等。专业文艺团体有鲁艺华中分院实验剧团、盐阜区党委成立的区文工团(1943年)。
抗日战争时期盐阜区群众文艺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盐阜区下辖的阜宁、盐城、涟东、淮安、盐东、阜东、建阳、滨海、射阳等九个县,1943年阜宁县就成立了文工团,演出的新淮戏《照减不误》产生了良好的反映,佃户们看了后增强了进行减租斗争的信心,一年时间了该文工团演出50多次,观众有12万人次。阜宁成立文工团后,至1944年3月为止,盐阜区下辖各县全部建立起了文工团,文工团工作人员总人数将近300人。他们仅在一年内共演出剧目157个,演出场次368场,观众达到52万多人。[1]
盐阜地区还通过发展农村剧团,促进文艺工作的开展。1943年4月阜宁县召开了文教会议,会上印发了《我们怎样组织俱乐部》《怎样组织农村剧团》《秧歌舞的运动和改造》等文章,号召组织农村剧团。在各方面努力下,到1944年盐阜地区各县共组建农村剧团440个,团员人数6704人。据1945年5月不完全统计,盐阜地区农村剧团演艺事业有了明显进步,阜宁县农村剧团从1944年的108个增加到158个,演出场次540次,观众人次41万7千5百;建阳县农村剧团70个,演出479场,观众达到了35万6千6百人次;观看涟东县农村剧团演出的人次达到了39万多。抗日战争胜利后,盐阜地区农村剧团的发展呈上升态势,直到1946年秋天内战爆发。从1940年盐阜根据地创建到1946年,共建立农村剧团685个,161个儿童剧团,56个妇女剧团,823个男女秧歌队,共有团员、队员23934人,演出场次8260余次,合计观众473.6880人次,自编剧本950个。[2]这些充分体现了盐阜地区农村文艺事业的繁荣,也折射出华中抗日革命根据地文艺戏剧事业的发展状况。
华中根据地其他地区戏剧运动同样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华中根据地文艺运动试验区淮南路东区的来安、六合、天长、高邮、仪征、扬州等地,共建立起了农村剧社300多个,秧歌队160余。1944年3月,该地区以县为单位相继举行演剧比赛,参赛的团体共有50多个,人数达到400余。[3]对于淮南路东根据地文艺发展的情况,《解放日报》作了报道,指出:华中局为推行中共新文艺政策,决定以准南路东为试验区,首先在报纸与戏剧两方面着手,积极为工农兵及其干部服务。……在戏剧方面,以原有大众剧社及文工团为基础,配合地方知识青年,分别进行民间及连队戏剧运动。[4]为更有效地推动淮南路东根据地开展好戏剧运动,新四军二师的抗敌剧团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到工厂、连队和师直属机关开展工作;淮南大众剧团和先锋剧团则到来安县半塔区和津浦路东军分区开展群众性戏剧运动。1944年1月,淮南路东还召开了100多人参加的民间艺人代表大会,共同致力于群众性文艺运动的开展。
华中根据地剧团工作成效突出。1941年成立的大江剧团,是在无为县的一个宣传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剧团排演过《放下你的鞭子》《太阳西下》《送夫参军》《淮河谣》等剧目。1943年12月,大江剧团上演了苏联独幕剧《夫妻之间》,1944年上演了反映抗战时期民族统一战线题材的大型歌剧《银山下》。1945年大江剧团排演了场面较大的话剧《前线》,受到军队领导、战士和群众的欢迎。鲁艺华中分院实验剧团创作演出了新话剧、新歌剧《皖南一家》《重庆交响乐》《一个打十个》《运河边上》《惊弓之鸟》《王玉凤》《撤退以后》《人约黄昏后》《反投降》等剧目。根据地剧团能够配合革命形势发展上演戏剧。1943年,阜宁县文工团为配合减租减息,创作演出了新淮剧《照减不误》。有的剧团上演的剧目有的反映减租减息,有的描写妇女解放,有的体现民主政治,有的是关于军民互助的内容等,如《照减不误》《渔滨河边》《刘桂英是朵大红花》《雨过天晴》《过关》《参军去》《模范父亲》等。
华中根据地很重视地方戏剧的演出和创作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仅苏北地区文工团(队)演出的淮剧、淮海剧剧目就有100多个。仅1943年至1944年盐阜根据地创作和演出的淮剧新剧本就近70个。
注释:
[1]《华中杭日根据地文化工作大事记》,上海市文化局党史办公室、江苏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安徽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浙江省文化厅史料征集办公室合编,1996年印刷,第238页。
[2]凡一:《盐阜根据地戏剧运动史料》,《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四册),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52-154页。
[3]《华中杭日根据地文化工作大事记》,上海市文化局党史办公室、江苏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安徽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浙江省文化厅史料征集办公室合编,1996年印刷,第238页。
[4]《解放日报》,1943年12月16日。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