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华中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一、华中根据地的戏剧运动
(四)华中根据地的戏剧家和戏剧创作
华中根据地涌现了一批艺术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戏剧。1941年2月,鲁艺在盐城成立了华中分院,全院设戏剧、音乐、文学、美术四个系,学员约400人,以戏剧系和音乐系的师生为主组成实验剧团。鲁艺华中分院和实验剧团汇聚了一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1940年秋,戏剧家许晴抵达盐城后,短时间内创作了《重庆交响曲》《胜利》《王玉凤》《惊弓之鸟》等多部大型话剧。同年秋刘保罗到盐城,担任鲁艺华中分院戏剧系主任和实验剧团副团长兼导演。他创作了反映敌后抗战和军民生活题材的剧本《盘查哨》《约会》《从苦难里出生的孩子》《良缘恶计》《一个打十个》《月上柳梢头》《新鞋子》《新年小景》《二十五各》《满城风雨》《夺回广武尉》等十几个。1940年参加新四军,担任江北政治部“抗敌剧团”团长的孟波,创作了《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中华民族好儿女》(词作者许晴)等作品。后来,鲁艺华中分院在敌人“扫荡”过程中,牺牲了许晴等30多人。正要去延安的贺绿汀,看到牺牲了众多文艺战士,非常痛心,决定先留在新四军中工作,为新四军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1938年,吴强来到云岭,开始了他在新四军中的文艺创作。他写的第一部作品《一条战线》,以活提日军俘虏香河正男的故事为题材创作,香河正男出演了该剧的日军俘虏。1939年吴强创作了话剧《激变》。此后,他还根据苏联独幕话剧《古墅之墓》改编成了戏剧《诡计多端》。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吴强在盐城创作了大型独幕话剧《皖南一家》。吴强还与王于畊、李增援共同创作了《繁昌之战》。[1]这个阶段华中根据地创作的剧作还有李增援创作的《红鼻子参军》,王于畊创作的四幕话剧《大时代的女性》,徐平羽、林果、王于畊等创作的三幕话剧《丁赞亭》,章泯和陈白尘分别创作了多幕话剧《黑暗里的笑声》和《魔窟》。
抗战时期,文学家、戏剧家阿英新编了《新打渔杀家》等京剧。“皖南事变”后,阿英从上海来到华中根据地。在根据地,他不仅参加盐阜行政区的文化工作,还创作了一批剧本,除创作并首演大型历史话剧《李闯王》外,还有多幕话剧《宋公堤》,撰写了《论农村剧团组织、训练与演出》《在敌后演剧四讲》《关于盐——阜区的儿童戏剧问题》等文章,指导、促进了盐阜区的戏剧运动。这个时期,新四军二师的叶华创作了反映国民党内部抗战与投降派情况的《最后的命令》,他还创作了反映新四军与日军和国民党部队斗争的《两肩仇恨》,许平创作了反映国民党军队的《立煌之夜》。新四军四师的苏理、路丁创作了《风雨之夜》,他们还创作了反映根据地军民关系的《鸿福临门》《云二姐》等。新四军七师傅圣谦创作了《原是一家人》,等等。
据《华中根据地戏剧书录》上的资料统计,华中根据地创作剧本762部,其中1940年到1941年创作了99部,1941年到1942年创作了172部,1943年到1944年创作了418部,另外还有创作年代不详的36部,补录的37部。[2]1945年华中根据地根据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创作了大型历史剧《甲申记》(夏征农、吴天石、沈西蒙等人创作)、多幕剧《李自成》(阿英创作)和京剧《九宫山》(李一氓编剧)。这些剧目中相当一部分是农村剧团创作上演的剧本,如淮南来六农村剧团就创作了洪山戏剧本《王金富参军》,盐东农村剧团创作了剧本《复见天日》等。
注释:
[1] 吴强《新四军文艺活动回忆》,《新文学史》,1980年第4期。
[2] 陈虹:《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戏剧运动评述》。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