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华中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二、华中根据地的新闻报刊工作 (一)华中根据地的重要报纸

来源:中华魂 · 2025-02-13 13:56:59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华中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二、华中根据地的新闻报刊工作


华中根据地的报刊出版发行工作。现有资料表明,从1938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个根据地一共出版过200多种各类报。[1]有些资料表明,华中根据地出版的报刊达到了538种。[2]

华中局和新四军创办了大批报刊,促进了军队和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创办了《抗敌报》(军政治部领导)、《江淮日报》(刘少奇兼社长)、《抗敌五日刊》《抗敌画报》《老百姓画报》《军事建设》《战士报》《理论与实践》《学习》《文艺》《敌后记者》《真理》等20余种报刊。新四军一师与苏中地区出版了《苏中报》《江淮报》、《苏中画报》等30余种报刊。新四军二师与淮南地区(地处皖东和江苏一部分县)出版了《抗敌报》江北版、《淮南日报》(前身为《新路东》)、《文化战线》《党的生活》《诗歌战线》《医务生活》《抗战报》《前锋报》《战斗报》《新华论坛》等30余种报刊。新四军三师与苏北地区出版了《先锋报》《先锋文艺》《先锋画报》《前线报》《战旗报》《淮海报》《盐阜报》《苏北报》《盐阜大众》《苏北记者》等约30余种报刊。新四军四师与淮北地区(跨豫苏皖三省,1941年前,先后有豫皖苏、苏皖、皖东北三个区党委)出版了《拂晓报》《拂晓杂志》《群众导报》《人民报》(后并入《拂晓报》)、《淮北大众》《团结报》《雪枫报》《淮北青年》《奋斗半月刊》《老百姓》等约50种报刊。新四军五师与鄂豫地区出版了《七七报》《挺进报》《反战旗报》《小消息报》《新民主》等约40种报刊。新四军六师与苏南地区出版了《苏南报》(后改为《苏浙日报》)《大众报》《火线报》《江南杂志》等20余种报刊。新四军七师与皖中地区出版了《武装报》《战鼓报》《新民主报》《大江报》《大江杂志》《皖南电讯》等10余种报刊。新四军浙江纵队与浙东地区出版了《新浙东报》《战斗报》《时事简讯》《浙南周报》等报刊。


(一)华中根据地的重要报纸

华中根据地的《抗敌报》。华中根据地的《抗敌报》分为新四军军部机关报的《抗敌报》,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的《抗敌报》(江北版)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政治部创办的《抗敌报》(苏北版)。1938年5月,新四军政治部在安徽太平县创办了新四军军部机关报《抗敌报》,该报还是中共中央东南局的机关报。1938年11月该报改用铅印。1939年2月间周恩来来云岭视察期间,为《抗敌报》题写了报头。1939年下半年《抗敌报》正式改为8开3日刊。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撤离皖南时,《抗敌报》出版告别号,发表了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的《告皖南同胞书》,后停刊。《抗敌报》内容主要为报道国内外形势,新四军、八路军抗战业绩等,该报开辟有文艺、战士园地、抗敌剧场、新文字、青年队等五种副刊,每期发行量约有千份。1939年2月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于皖南云岭创办了32开本铅印的半月刊《抗敌》杂志。该刊发行的对象是新四军营以上干部,其栏目包括社论、专论、战斗报告、特辑、文艺、调查报告和“新四军一日”等。《抗敌》杂志1940年12月停刊,共出版2卷19期。

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机关报《抗敌报》(江北版)在淮安创办,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名义出版。1940年5月1日《抗敌报》(江北版)改为铅印4开报纸,由3日刊变为2日刊,发行数量由2000多份增加到5000多份。该报主要报道国内外新闻,刊登中共中央、中原局以及军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的重要言论和文章,介绍抗日根据地军民参加抗日战争等各种情况。1940年10月下旬,中原局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向苏北盐城地区转移。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改为二师师部后,《抗敌报》(江北版)改由新四军二师政治部领导。

1940年10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政治部在海安创办了铅印的《抗敌报》(苏北版)。该报初为油印,后改为石印。1940年11月改为铅印,四开四版,三日刊。《抗敌报》(苏北版)报头系按照新四军局部周恩来题写《抗敌报》报头木刻而成,其编排的格式也和军部出版的一样,《抗敌报》(苏北版)每期印有4000多份。“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苏北指挥部被撤销,《抗敌报》(苏北版)遂转交由新四军一师政治部主办。1941年4月,《抗敌报》(苏北版)转交苏中区委主办,5月改为苏中区委机关报,一直出版到1942年11月。

1940年12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江淮日报》造盐城创刊。1941年5月,华中局和中原局合并成立华中局后,《江淮日报》成为了华中局的机关报。该报先为对开1张,后改4开1张。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兼任《江淮日报》社长。报社成员有60、70人,由编辑部、发行部、印刷厂、总务科、电台等组成。报纸主要宣传抗日民主活动,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报道国内外形势。《江淮日报》特别重视报道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有关内容,报道了根据地减租减息、民主建设、文教、卫生、拥军支前、赈灾救济、惩治汉奸、安定地方秩序等内容。《江淮日报》在副刊中设立了“文艺”、“大众科学”、“教育周刊”、“大众卫生”、“江淮”等专刊。1941年6月《江淮日报》由铅印4开2版扩大到4开4版,并从最初发行4000份,后增至1.5万份。由于日伪军的“扫荡”,1941年7月《江淮日报》停刊。

1941年还根据地成立江淮出版社,出版《江淮文化》《江淮杂志》《江淮艺术》《江淮画刊》。创办于4月的《江淮文化》为16开本综合性月刊,由华中总指挥部(后为新四军政治部)主办,“发刊词”说明“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是该刊任务之一。7月《江淮文化》停刊。

1942年7月,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创办了铅印机关报《新华报》,用以指导华中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陈毅兼任报社社长,并撰写文章。《新华报》发行到华中根据地的苏南、苏中、苏北、皖中、苏皖区、淮南、淮北、鄂豫边区等地方。该报除过转载延安《解放日报》重要社论等外,刊登华中局、新四军的重要指示、部署,报道华中根据地战斗事迹和各方面建设成就。1942年冬,出版了35期的《新华报》停办。

1945年12月,中共华中分机关报《新华日报》(华中版,前期)在淮阴创办。该报是华中解放区的大型报刊,为办好它华中分局汇聚了新华社华中总分社、新华社苏中分社、《苏中报》《淮南日报》的人力物力。1946年3月《新华日报》(华中版)进行了改版,扩大为对开四版,一版刊登地方新闻;二版主要为经济新闻、读者信箱、地方通讯等;三版为副刊,包括文教、卫生、妇女等专刊;四版主要刊登国内外新闻。1946年12月,报社撤到山东,与山东《大众日报》合并。《新华日报》(华中版)出版持续1年多时间,总共出版了367期。

1947年11月,《江海导报》和《苏北日报》合并后创办了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机关报《华中日报》。1948年1月,《华中日报》更名为《新华日报》(华中版,后期),刊期与《新华日报》(华中版,前期)衔接,从380期开始算起。该报编辑部与新华社华中分社为一个统一体。该报为四个版面的大型日报,发行量少时有7000多份,多时有2万多份。这家刊物更重视大众和通俗化工作,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通讯组,到1948年9月《新华日报》(华中版)的通讯人员已经遍布华中各地,达到了46100人。1949年4月底《新华日报》(华中版)停刊。


注释:

[1] 赵晓恩:《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出版工作》(三),《出版发行研究》2001年第3期。

[2] 张山明:《解放军印刷出版工作》,《出版史料》2003年第1期。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