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延安时期山东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一、山东根据地的文艺工作 (一)山东根据地的文艺团队

来源:中华魂 · 2025-02-28 13:09:50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山东根据地的文化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委发动地方武装起义组成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一部共同创立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山东根据地东临黄海、渤海,北达天津,南接陇海路,西到津浦路,包括山东大部和河北、江苏的一部分地区。

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根据地大力开展了宣传文化工作。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领导下,山东根据地新闻出版和戏剧运动等迅猛发展,有力推进了宣传文化工作的开展。1940年8月,成立了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9月1日通过了《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组织总章》和《山东文化界救亡协会工作纲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各界群众共同努力下,山东根据地的文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对武装和动员群众,推动山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山东根据地的文艺工作

(一)山东根据地的文艺团队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涌现初了一批杰出的文艺团队,有力推动了根据地文化工作的发展。1937年10月,鲁西北抗战移动剧团成立。1938年,聊城孩子剧团成立。1938年,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指示,山东军政干部学校部分学员组成了“八路军山东战地服务团”。1938年秋,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政治部成立了由国防剧团和海燕歌咏队等组成的国防艺术研究社。1939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战士剧社、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分别进驻山东。1939年,湖西抗日文艺宣传队成立。1940年4月,成立了八路军一一五师后方司令部政治部宣传队,后更名为鲁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队,1944年改为鲁南剧社。1940年12月,山东纵队三支队宣传队被命名为“耀南剧团”,以纪念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司令员马耀南。1943年4月,山东文协主办成立滨海艺术大队。1944年12月,渤海军区一分区宣传队成立。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的文艺单位还有山东纵队政治部鲁迅艺术宣传大队、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宣传队(迈进剧社)等。

山东根据地文艺团体分布广泛。在鲁中南解放区有山东人民剧团、山东军区文工团、华东军区文工团及野战军文工团等,在胶东解放区有胜利剧团、胶东文协文工团、国防剧团等,在鲁北(渤海)解放区有渤海军区耀南剧团、渤海四军分区宣传队、渤海区党委文工团(后改称人民剧团)、清河地委文工团、渤海行署宣传队、德州文工队、昌潍地委文工队、淄博市文工团等,在鲁西(冀鲁豫)解放区有泰西军分区文工队、华东野战军文工队(华野文工团一部分)、泰西地委文工队、湖西人民剧社、平原文工团等。

在抗日根据地,党对农村文化工作很重视,农村剧团也活跃在文艺工作的主战场。为了指导农村音乐文艺活动,1944年5月,胶东文协调胶东军区前线剧团整编为文协文艺实验剧团。在鲁中南地区,莒南县的剧团有143个,沂南县有110个。在渤海区,仅以三分区10个县不完全数字统计,就有1607个。胶东地区农村剧团发展更盛,约有一万多个。[1]山东根据地乡村戏剧团体逐步发展壮大。当时戏剧工作开展最为活跃的莒南县,1944年有剧团110个,演员3000多人,排演过的节目300余个,到1945年农村剧团达到208个。[2]山东根据地的农村剧团演出了大量的新剧、秧歌剧、民间音乐等,教育了民众,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注释:

[1]任孚先:《山东解放区文学概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页。

[2]张侠主编:《鲁中南妇女运动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4页。

(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