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文化工作:一、东北解放区的新闻报刊工作(二)文学刊物的出版工作
东北解放区的期刊出版工作
东北解放区各地出版的期刊超过了40种,其中重要期刊有《知识》(综合性月刊)、《文学月刊》《东北青年》《文化青年》《中苏研究》《妇女知识》《东北文学》《热风》《星群》《北斗》《现代妇女》《艺术与生活》《辽宁群众》《先锋》《翻身乐》《鸭绿江》《东北画报》《艺海》《白山》等。一些刊物以刊载文艺文章见长,如《东北文艺》《文学战线》《大中华月刊》《文林》《文峰》等,有的属于戏剧曲艺类刊物如《人民戏剧》《群众艺术》等。
1946年5月,东北书店在长春出版了它的第一份刊物综合性月刊《知识》杂志,该刊后迁至哈尔滨、沈阳出版。这本杂志共出版了12卷68期,470余万字,发行量也有最初的3000册,发展到后来每期的4万册,共出版了百万多册。舒群曾担任该刊主编,来自延安的穆青、张庚、王大化、刘白羽、萧军和郭沫若、矛盾等文学大家经常为刊物撰稿。《知识》杂志开辟了新闻报道、文艺、漫画、人物志、时评、讲座、美国问题、科学小品、历史重温等栏目,主要读者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
东北解放区创办的杂志有力推动了文学作品的出版。东北书店出版的月刊《知识》是文艺作品出版的重要平台。这本刊物曾经出版了一批文学作品,如舒群的《归来人》《不朽墨笔》,白朗的《八女投江》,刘白羽报告文学《再访东北》等。另外东北书店还出版了月刊《翻身乐》,其对象主要是工人、农民和战士等,其在发刊辞中说:“咱们翻身,要明白翻身的道理和办法”,“在《翻身乐》里看翻身,学翻身,在《翻身乐》里获得翻身的文化果实和快乐”。[1]
1946年4月,辽吉文艺工作者协会创办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第一本纯文学刊物《草原》,这本刊物总共出了三期,发表了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主要描述解放区社会生活和解放战争场景,为其撰稿的有陈学昭、蔡天心等作家。
1946年12月,由《东北文艺》编委会主编,东北文协出版部出版,东北书店发行的东北解放区最大文学刊物《东北文艺》创刊。1948年1月《东北文艺》出到第2卷第6期,停止出版,共出版12期。它和东北书店均隶属于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东北文艺》创刊号上的“征稿简约”指出:“本刊为纯文艺性刊物,欢迎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翻译、漫画、木刻、速写、报告文学、杂文、书刊评价以及文艺运动史的论著、文学理论、各地文艺运动介绍等各种文艺作品”。[2]为该刊撰稿的作家包括周立波、赵树理、罗烽、公木、萧军、舒群、白朗、塞克、刘白羽、严文井等。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还出版了文化类综合性刊物半月刊《东北文化》,该刊共出版2卷8期,始为东北文化社编印,后成为了中华文协佳木斯分会会刊。《东北文化》发刊词指出,办刊是为了“协同整个东北文化界,从政治上思想上启发广大的东北知识青年、知识分子以及一切文化工作者,提高他们的自觉性,鼓舞他们的革命热情,与为人民服务而斗争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之在东北人民解放的光荣伟大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该刊刊发过《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的讲话》、周扬撰写的《论赵树理的创作》、吕骥撰写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和张望撰写的《鲁迅写生与新兴木刻运动》等文艺理论作品和赵树理、丁玲、刘白羽等作家的文学作品。
注释:
[1]转引自赵晓恩:《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出版工作》(三),《出版发行研究》2001年第3期。
[2]转引自逢增玉:《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期刊出版》,《新文学史料》。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