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教育工作:(一)土地革命时期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2.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发展阶段(1931.11~1934.10)

来源:中华魂 · 2025-05-06 14:09:45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教育工作(一)土地革命时期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2.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发展阶段(1931.11~1934.10)

在这个阶段,各个根据地先后不同程度地都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革命根据地分为前方和后方,巩固区与游击区。这时,敌人已不可能随时进攻根据地,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已经可以结合反“围剿”的斗争进行各项建设工作。因此,这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任务是:“要用教育与学习的方法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打破旧社会思想习惯的传统,以深入思想斗争,使能更有力的动员起来,加入战争,深入阶级斗争,和参加苏维埃各方面的建设”。[1]这一时期党的教育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明确提出了教育的总方针。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是:“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2]苏区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是从整个革命斗争的形势出发制定的,是从文化教育工作的实际经验中概括出来的。它源于广大群众斗争的实践,具有强烈的群众性和实践性,因而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推动了革命教育工作的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加强教育工作的领导,各根据地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与健全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各种法规,召开了全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建设大会,包括共青团、少先队、共产儿童团在内的群众团体都大力协同教育工作,从而为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不仅如此,各根据地还经常举行教育大检查。学校与学校评议,识字运动与识字运动评议。它对于发展提高教育的数量和质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教育大检查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引入到教育工作中,使革命的热情与持久的教育工作结合起来。

第三,创办了各类干部学校。在干部教育方面,各根据地除继续开办必要的短期训练班外,还大量地创办了各类干部学校。例如,在瑞金就办起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列宁师范学校、红色医务学校、红军通讯学校、红军步兵学校和农业学校、戏剧学校等。这些学校有固定的校址,有比较正规的教学秩序,分设了专业,有比较统一的教学计划。学习的内容不局限于只是解决工作中和思想中的问题,而是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学习期限也相对地固定下来,一般学校是3个月或半年一期,也有一年一期的。学员结业时都须经过考试,考试及格者发给证书。

第四,各根据地普遍开展了群众识字运动。在社会教育方面,各根据地普遍地开展了群众性的识字运动,夜校、半日校、识字班、识字组、识字牌、读报组、俱乐部等遍及乡村和城镇。为了推动这项工作,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曾经发出不少的指示和号召。例如,1933年6月,闽渐赣苏维埃政府曾印发了《关于识字班工作的通告》,阐述了开展识字运动和组织识字班的重要性,具体规定识字班应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认识1000字,第二个阶段认识2000字,第三个阶段认识3000字。有的根据地还订出了突击识字运动的目标,开展了识字竞赛运动。各根据地广泛开展的群众识字运动,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各自具体的目标,收到明显的效果。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群众性的识字运动是建立在我们党与广大人民群众革命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否则,各地确定的具体识字目标,便不可能在如此大的范围内实现。

第五,普通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1932年3月,湘赣省组织会议决定,在3月15日至6月15日的工作竞赛期间要“普遍的建立列宁学校,每一乡设立一个列宁初小,中心县和大的县分设立列宁高小和女子职业学校。”[3]1933年6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召开瑞金、会昌、于都、胜利、博生、石城、宁化、长汀等8县贫农团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要求各地“以查田运动的胜利去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普遍地建立俱乐部、列宁小学、夜学、识字班、列宁室、书报阅览所和墙报等等,以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4]此外,各根据地还发出了许多关于发展普通教育的指示。这个阶段和前一个阶段不同,不仅改造了原有的小学,而且成立了许多新的小学,命名为列宁初级小学、列宁高级小学、劳动小学等。这些小学一般不是用国民党时期的旧课本,而是使用新编的课本,这些新课本富有革命的内容,反映了群众的斗争和生活。同时小学教师队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增添了大批工农出身的新教师,另一方面也对原有的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改造与提高。

第六,对旧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批判。1931年2月,根据地共青团中央局在《关于团在苏区中的任务的决议》中就指出:“应该注意不使在学校中还教三民主义及一切孔孟之书”。[5]此外,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文化问题决议案》中也指出,在学校教育方面的方针与具体实施计划是:反对帝国主义基督教的教育;反对国民党奴化教育;反对复古教育和私塾教育;反对军阀教育等。1932年6月,江西省永新县工农兵苏维埃第四次全县代表大会通过的《文化教育问题的决议案》中指出:要“加紧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国民党文化教育及复古教育的宣传鼓动工作”,使群众明白这些教育都是“束缚欺骗毒杀青年的工具”。[6]同年8月,湘赣省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案》指出:在学校教育方面,教育原则是反对帝国主义基督教教育;反对国民党党化教育;反对复古教育;实现共产主义教育。[7]

在反对这些旧思想时,由于它们对群众影响的程度不同,就要采取不同的办法。对于国民党的反动思想,必须从教材和教法中坚决的清除,不破除这种反动的思想,就不可能在群众中破除以国民党为正统的观念。帝国主义的思想在偏僻农村的影响和城市不完全相同,但仍然是有影响的。特别是封建思想在群众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并且越是落后的地区,群众中的封建思想就越严重。为了解决群众中这些思想问题,首先要在群众中进行马列主义的教育,阶级的教育。要运用群众切身经历的事实,亲身的感受,特别是用地主剥削农民的事实来进行教育。要正确区分国民党反动思想同群众中封建落后思想的界限。对于国民党的反动思想,必须坚决斗争;对于群众中的封建落后思想,要注意逐步的引导,要坚持马列主义的正面教育。


注释:

[1]《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2]《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1月版,第15页。

[3]《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第347页。转引自:编篆出版委员会《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97页。

[4]《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一),1985年6月内部出版,第79页。转引自:编篆出版委员会《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97页。

[5]《六大以来》(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版,第628页。

[6]《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第144页。转引自:编篆出版委员会《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98页。

[7]参见《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一),第124页。转引自:编篆出版委员会《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98页。

(来源: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