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教育工作:(一)土地革命时期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3.革命根据地教育的艰苦坚持阶段(1934.10~1937.7)

来源:中华魂 · 2025-05-07 10:43:08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教育工作

(一)土地革命时期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3.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艰苦坚持阶段(1934.10~1937.7)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离开了中央苏区,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苏区留下的红军游击队和地方干部,在项英、陈毅的领导下,坚持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同时,其他苏区的红军也先后进行了战略转移,留在原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和地方干部,也开展了游击战争。在这个阶段里,苏区的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红军在转移过程中的教育,一方面是原有根据地的教育。

红军主力在长征过程中,适应紧张的战争环境的需要,干部学校大量合并和缩编。尤其是军事学校一律保持随营学校的性质,不仅在重要的战役、战斗中发挥突击队的作用,而且结合作战、行军、宿营、警戒、侦察等活动进行教育和训练。坚持了边战斗、边训练的方针。长征途中在红军中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其主要形式是结合形势和具体任务向干部战士进行宣传鼓动和政治动员。当时,各部队都配备了宣传队和宣传员,他们在行军中和部队休息时采用歌舞、戏剧、快板、朗诵、呼口号等各种形式来活跃和丰富部队的文化生活,鼓舞部队的士气,统一部队的思想,为夺取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力条件。据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徐特立回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除对干部和战士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外,还进行识字的教育,有的部队在战士的背包上写字,有的战士的斗笠上写字,让走在后面的战士学认。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还向沿途群众宣传革命的道理。使广大群众知道了“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1]向沿途群众宣传的办法主要是召开大会演讲和刷写革命标语。红军在遵义期间,就派出宣传干部在当地进步学生组织“红军之友社”的积极配合下,上街张贴标语和演讲,还召开了万人大会,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革命主张,使当地群众迅速知道了“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大篇道理”。[2]至于墨写和石刻的标语,在红军驻扎和行军路过的地方府拾皆是,有许多标语一直保存到现在。这些标语的内容被广大群众口口相传,发挥了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在这一阶段里,南方各根据地的教育事业遭受了敌人的摧残与破坏,学校有的停办,有的改变了性质,有的校舍被烧毁,师生被屠杀,许多列宁学校变成一片废墟。但是革命的教育事业还在继续坚持着。例如,鄂豫皖苏区在红军转移后,就有许多教育工作者深入到了大别山中的小村小庄,克服重重困难,重新办起了各种形式的革命学校。

在这个极端艰苦的阶段,尽管许多苏区都处在游击环境里,但对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和红军指战员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例如:皖赣特委采用办训练班的形式抓紧时间对党员进行党章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的一致。还有一些南方游击根据地的党政领导机关,通过布置工作、检查工作和总结工作,对干部进行阶级斗争教育和革命前途教育,要求革命干部站稳立场、坚定勇敢、不动摇、不变节、联系群众、关心士兵生活,对坏思想和坏作风进行坚决的斗争。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50页。

[2]同上,第150页。

(来源: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