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一史两志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土地革命时期陕甘宁根据地的教育工作:(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基础

来源:中华魂 · 2025-06-03 12:31:05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土地革命时期陕甘宁根据地的教育工作(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基础


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带,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地瘠薄,雨量稀少,交通闭塞,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是中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在国民党军阀和地主豪绅的反动统治下,在这个落后的地区,政治极端腐败,苛捐杂税十分繁重,再加上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自然灾害频繁,三分之一的农民没有耕牛和农具,农业耕作粗放,劳动力缺乏,农民终年劳动难得温饱。在这样的经济、政治背景下的文化教育之落后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据记载:当时,有知识的人若凤毛麟角,除绥德、米脂有两所中学和其它城镇有为数很少的小学外,在偏远的农村方圆几十里见不到一所学校,穷人子弟上学无门。有的县连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年设立的新式小学堂,也大都停办。如安塞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将嘉庆年间建立的苹笙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初年还陆续设立了十多处初等小学,但到1925年,不是毁于兵燹,就是因筹款困难而停办。有的地方完全是一个文盲区域,如:西部的华池、盐池、环县、保安等地和南梁地区,革命前,一所学校也没有。这里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人畜死亡率很高,婴儿死亡率达60%;封建迷信活动猖獗,20余县有巫神多达2000余人,他们招摇撞骗,危害甚烈。[1]

徐特立先生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有一段对话,谈到了当时这里的教育状况,特别还与苏区状况进行了比较:“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同江西相比,的确非常落后。江西的文盲占百分之九十,但是文化水平高得多,我们在那里工作的物质条件也较好,合格教师也多得多。在我们的模范县兴国,我们有三百多所小学,约八百名教师——这与我们这里全部红区的小学和教师数目相等。我们从兴国撤出时,文盲已减低到全部人口百分之二十以下。”“我们现在从群众中间正在训练几十名教师,党也在培养。他们之中有许多人要担任群众文化学校的义务教员。我们的成绩表明,这里的农民只要给他们机会是极愿意学习的。”[2]

由此可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文化教育事业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况,党中央进入陕北后,开创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新纪元。这一伟大的事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开始的。


注释:

[1]参见:刘宪曾、刘端菜主编《陕甘宁边区教育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1~2页。

[2](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年12月第1版,第210~211页。

(来源: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