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来源,延安精神的实践价值在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中得以充分的展现,并对后来的劳模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劳模运动的价值取向:为了抗战胜利,建立新中国的正确政治方向
萌芽于苏区、发展于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是革命根据地劳动竞赛的产物,是“发动群众、推动生产、坚持抗战、建设边区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①劳模运动的政治性、群众性特点,决定了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彰显延安精神的灵魂。
在劳模运动的发展上,始终坚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一是大力支持。为鼓励生产、支持抗战,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延安市工会和工人合作社于1938年1月共同举办了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表彰先进工厂和优秀个人,毛泽东为劳动英雄的奖状题词,称他们为“国防经济建设的先锋”。此后,毛泽东、张闻天、朱德、任弼时等领导多次参加边区劳模大会并讲话,毛泽东还亲自为获奖劳模和先进集体题词。二是制度保障。为推动劳模运动的健康发展,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督导民众生产运动奖励条例》《机关、部队、学校人员生产运动奖励条例》,明确奖励范围、奖励对象、奖励条件、奖励标准及实施办法,推动劳模运动规范化发展。三是领导垂范。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带头参加大生产运动,并被选为特等劳动英雄,周恩来和任弼时被评为纺线能手,他们的表率作用给劳模运动以极大鼓舞。四是典型推动。1942年12月,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发现延安农具厂工人典型赵占魁,毛泽东在边区高干会议上号召“发展赵占魁运动于各工厂”。②党中央和边区政府还树立了农业劳模吴满有、军队劳模李位、机关劳模黄立德、合作社劳模刘建章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为各条战线发展劳模运动树立了榜样。
在劳模运动的理论上,突出劳模作用和劳模精神引领。边区在领导劳模运动的实践中,对劳模作用和劳模精神进行了科学概括,为坚持劳模运动的正确政治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
以劳模的先进作用推进劳模运动。1945年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上讲话,首次提出劳模具有“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③带头作用表现在劳模的“工作成绩成了一般人模范,提高了工作标准,引起了大家向你们学习。”骨干作用表现在劳模“已经是群众中的骨干,群众中的核心”,“有了你们,工作就好推动了。”桥梁作用表现在“群众的意见经过你们传上来,上面的意见经过你们传下去。”④《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的相关文章中,对劳模作用的先进性均有论述,强调劳模不仅是生产建设的骨干,而且也是团结群众的核心,是真正的群众领袖。在劳模先进作用激励下,各条战线的劳模运动得到空前发展。
以劳模精神引领社会新风尚。劳模精神是劳模运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精神风范和价值理念。1940年3月26日,《新华日报》在其《劳动英雄济济一堂》的报道中阐述了“劳动神圣”“劳动创造一切” ⑤的劳动价值观,强调劳模运动的伟大意义,首先是使群众在思想上引起了一个重大的革命,“劳动光荣”代替了几千年来“劳动下贱”的观念。⑥关于劳模精神的基本内涵,在毛泽东为生产英雄的题词和边区政府对赵占魁事迹的概括中均得到充分体现,即积极负责、老老实实的劳动态度;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职业道德;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敢为人先、勇于创造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精神风范。这种集思想先进、作延水流长风先进、工作先进为一体的劳模精神,成为推动劳模运动发展和引领社会新风尚的精神动力。
二、劳模运动的劳动伦理:贯彻劳资两利政策和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
劳模运动的作用是发展边区生产、推动边区建设、争取抗战胜利,这在本质上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劳动伦理上则表现为尊重和保护劳动者与企业合法权益,实现共同发展。
劳模运动为推动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践行党的宗旨,重要的是要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农业方面,边区耕地面积由1941年的1213.21多万亩,增加到1945年的1425.61多万亩;粮食产量1941年为45.586万石,1943年达181.2215万石,实现了自给有余。畜牧业等也有了大幅度发展。工业方面,到1944年已建立起77个公营工厂、70多个私营工厂,产品种类逐步增加、生产技术不断改进,边区各工厂平均增产30%-50%,有的高达120%-150%。劳模运动推动了边区经济建设,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劳模运动在服务群众上凸显了奉献精神。“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是为人民服务,是关系整个边区,整个人民事业的利益”,⑦毛泽东要求劳模要处处为人民着想,事事为人民着想,劳模不仅是生产的模范,也是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改善生活的模范。劳模带头参加互助合作形式的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运输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在组织扎工和变工生产、纺织运盐等生产劳动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仅自己带头完成各项任务,还积极帮助抗属及工作人员家属代耕土地,帮助移民和难民开荒种地、从事运输、手工业等劳动,多方面帮助群众,促进了社会建设。政府机关的模范工作者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转变工作作风、热心服务群众等方面作出了榜样,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劳模运动促进了劳资两利方针的贯彻。正确处理劳资关系,是保护职工与企业双方权益的重要劳动政策。1942年的工会整风运动中,为纠正边区工会工作中存在的片面和过高要求改善工人生活条件及对劳动意义认识不足等问题,党中央和边区总工会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政权下的公营、私营工厂,都“是为革命而生产,为革命创造财产。”⑧工会要提高全体职工的政治觉悟,领导职工以新的态度对待新的有意义的劳动,在努力增加生产的基础上适当改善生活。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搞好生产是公营企业行政、支部、工会三位一体的共同任务,“有不适合于提高劳动纪律与劳动积极性的,必须加以改造。”⑨确立了生产、生活、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会工作方针,推动了劳资两利政策的贯彻,既保护了职工利益,也促进了生产发展,党的宗旨在实践中得以全面的践行。
三、劳模运动的精神支撑:坚持创新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边区的劳模运动是在人民民主政权下和抗战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既是苏区劳模运动的继承,也有苏联劳模运动的经验借鉴。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边区劳模运动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劳模运动展示了创新精神。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是边区劳模运动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促进了劳动组织创新。劳模带头组织和参加农业互助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运输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通过“变工队”“扎工队”等形式开展生产互助活动,发展手工业,改善群众生活。毛泽东称赞合作社是“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这种集体互助的办法是群众自己发明出来的”,“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⑩二是促进了生产技术和工作创新。生产技术的创新创造是劳模评选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劳模精神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农业战线劳模重在改良农作物品种、改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工业战线劳模重在创造先进操作法,改造生产设备;机关工作人员着重改进工作作风、推行先进工作法,提高服务水平。生产与防奸、妇女运动等工作也总结和创造出一批先进经验,促进了各项事业发展,显示出“劳动群众的真正智慧和创造能力”。三是促进了劳模运动的形式创新。1939年11月,边区党组织提出把边区进一步建设成为全国抗日民主模范区的任务。次年,边区党委作出《关于创造模范乡的决定》,提出“必须首先从创造模范家庭、模范村着手,使全乡逐渐走向完全模范的道路”。响应边区党委号召,个人与个人、党员与非党员、村与村、乡与乡甚至区县之间的竞赛广泛开展起来,涌现出一批模范集体,劳模运动从农村、工厂、部队机关,推广到文化、政治、军事及其他方面,劳模的评选表彰由个体向群体化发展,劳模运动的群众性更加突出。与此同时,边区的劳模运动还显示出鲜明的地域和行业特色。
劳模运动贯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边区劳模运动的发展与创新,是建立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基础之上的。从劳模表彰行业分布看,劳模运动重点是在农业、工业及合作运输行业。此后历次劳模表彰大会,农业和工业战线的劳模始终居于主体地位。如1944年表彰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农业、工业各为87、63名,占比18.79%、13.61%。部队在大生产运动中作用突出,劳模107名,占比23.1%,居第一位。从劳模评选标准看,着重于劳动态度和劳动贡献,不要求劳模样样都行。1938年春耕运动中甘泉向安塞的挑战书提出劳动英雄的6个标准,主要是强调生产、代耕土地、不浪费贷款等。1944年9月,边区政府颁布《关于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选举与奖励办法的决定》,除生产和工作成绩显著或有新的创造外,增加了能主动帮助别人;遵守政策法令;拥护政府军队;团结群众等思想政治条件。强调“当选劳动英雄的人,必须合于一定的标准,堪当全边区某一重要行业的旗帜。”劳模的选举,坚持宁缺毋滥重质不重量的原则,经过调查和考核,坚持群众路线,实行民主选举,没有限制,犯人、二流子,外籍人员也有资格参评劳模,1944年评出的劳模中就有日本人。
四、劳模运动的力量源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劳模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延安精神最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更是推动劳模运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劳模运动增强了自力更生的创业意识。边区地瘠民贫,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又缺少资金和技术,加之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人民生活遇到极大困难。克服这些困难,唯一途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广泛动员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生产、丰衣足食。劳模运动增强了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边区逐步建立起小型军工厂,印刷、造纸、皮革、玻璃、化学、纺织、交通运输等工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也陆续发展起来,民用工业商品实现了自给或半自给。正如毛泽东在劳模大会上所说:“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
劳模运动发扬了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艰苦奋斗就是不畏艰难、艰苦创业,这也是劳模精神的重要特征。工业战线的劳模主动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延安农具厂劳模赵占魁在2000度高温的熔炉前看火,终日汗流不止。部队劳动英雄郑洪凯、李泰元受伤后休养还努力生产。劳动英雄、三五九旅旅长王震,特意为自己打了一把大号镢头,检查工作走到哪里就在那里参加劳动,为官兵做出了榜样。毛泽东为劳模题词: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不畏困难。
劳模运动彰显了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边区把爱护工厂、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作为评选劳模的一项标准,劳模是勤俭节约的典范和榜样。在赵占魁运动中,难民工厂开展节约运动,学习推广劳动英雄袁广发经验,每天用机油从200斤减到70斤,废纱由20至25斤减到1至7斤,增加生产全年减少公家负担60担以上。新华化学厂熬4锅碱用炭由400斤减到300斤熬碱14锅。中央印刷厂过去每印1000张纸要损坏8到10张,后减为1张半到3张,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边区还开展反贪污浪费斗争,用劳模事迹对群众进行勤俭节约教育。在劳模的示范引领下,各行业形成了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的风气。
五、劳模运动的时代价值:激励全国人民投身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在建设、改革时期得到继承和发扬,成为凝聚中国力量、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也彰显了延安精神的强大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发扬劳模运动优良传统,广大劳动群众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建国初期,广泛开展创造新纪录运动、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先进生产者运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技术协作活动、合理化建议活动等群众性竞赛活动,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经济建设计划作出重要贡献。其间,推广鞍钢宪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是展现劳模运动发展的重要标志,涌现出了“王铁人”、陈永贵、吴桂贤、李素文等一大批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劳模运动顺应改革大势和市场经济特点,实施以技术攻关活动、双增双节竞赛、能工巧匠评选、举办技能大赛、表彰技术创新成果等为载体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在推动企业改革、生产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运动和劳模精神进行了科学概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
习近平深刻阐述了劳动价值。强调“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轻视劳动创造、轻视劳动者的现象,习近平指出,劳动价值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他称赞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全社会都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都要热爱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习近平深刻阐释了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他指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还论述了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出劳动精神表现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工匠精神表现为钻研技能、精益求精、敬业担当。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人队伍的高标准要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被写入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
习近平深刻阐释了劳模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关系。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培育了劳模精神,并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来源。劳模精神与延安精神,两者联系紧密、互为作用。具体表现为:两者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政治上,突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上,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终极目标;在思想上,强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勇于探索、富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为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习近平还把劳模精神与中国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首次提出劳模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精神的内涵,是鼓舞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力量,为新时代劳模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和行动指南。
注释:①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
②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历史文献..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2.
③ ④ 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6.
⑤ ⑥劳动英雄济济一堂.新华日报.1940.3.26.第三版.
⑦李富春.关于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问题.解放日报.1945.1.9.
⑧ ⑨ 邓发.新民主主义政权下公营工厂的劳动性质与职工会任务.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592.
⑩《解放日报》1943.12.2.1、12.26.1.陕西档案馆.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编.1940-1941.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关于边区英雄的选举.解放日报.1944.12.28.1毛泽东.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1939.5.1。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巨大的鼓舞 行动的指南.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