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教育工作:(二)土地革命时期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及历史贡献 4.为党培养了大批干部,群众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来源:中华魂 · 2025-05-27 13:07:58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教育工作(二)土地革命时期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及历史贡献

4.为党培养了大批干部,群众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苏区干部的培养大致为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职干部的学习。从红军干部到地方干部,从党的干部到党外干部,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并且学习内容是适应工作需要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学习的方法也是和实际斗争相适应的。另一种是训练班和干部学校的学习。训练班有的是在职业余的,有的是离职脱产的。干部训练班和干部学校学习的方式与学习的内容是随着苏区发展与巩固的程度不同而不同的。但在这些学校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仅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文化知识和科学知识,还要有计划地向实际工作学习,向战斗学习,向生产学习,向劳动人民学习。在苏区十年革命斗争中,究竟培养出多少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尚没有完全的统计材料。单就鄂豫皖苏区来说,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后改名为彭杨军政学校)培养军政干部和特种兵专业骨干1000人以上;在红四方面军中,各军、师、团、营所开办的红军学校、随营学校、教导队、赤卫军、训练班,共培养军事干部和技术骨干5200多人。[1]

总之,从革命战争和农村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苏区创立了一种由红军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和普通教育组成的新型的教育体系。在整个苏区这个大学校中,广大革命群众,通过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教育训练,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他们由对革命的怀疑、不理解,到全力支持、积极参加,保证了土地革命运动的顺利开展,也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迅速扩大,为我党夺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注释:

[1]编篆出版委员会《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2页。

 

(来源:选自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编撰的《文化工作史》) 

值班编辑:白  雪、显  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刘彤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