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昭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启动了“一史两志”工程,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历经近10年,基本完成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和“陕甘宁边区志”“延安地方志”大型系列史书编撰工作,解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中华魂》网特推出“延安十三年·一史两志”专栏,敬请关注!
延安时期的两次教育改革
一、延安时期的第一次教育改革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3.教育制度教育体制的改革。为了使教育适合抗日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使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中央“国防教育”政策中明确提出了要“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不急之务和不合理的办法,一概废弃”。陕甘宁边区经济文化落后,战争、生产的任务紧急,客观条件不允许按部就班,沿袭年限过长的旧学制,因此,缩短学制年限成了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按照国防教育的要求,边区政府缩短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学制。干部教育分在职干部学习(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习和自学)和干部学校教育,干部学校一般是半年至一年,或者更短;中学、师范先是二年,后延长为三年;[1]小学实行五年制,初小三年,高小二年,五年制完全小学的任务是为中学输送新生并培养知识分子干部。在革命根据地建立新型中等学校,标志着根据地的教育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鲁迅师范创办于1937年3月;1938年秋,建立边区中学;1939年7月,这两所中学合并成边区师范(第一师范)。完全小学和中等学校的建立,再加上一批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和1937年创办的托儿所,陕甘宁边区就在革命战争的条件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环境里,废除了旧的学制,成功地建成了一套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崭新的学制。它是真正的人民的学制,它与国民党统治区的为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服务的学制成了鲜明对照。在中国大地上,两种对立的学制同时并存,这是中国革命特点的反映,也是中国革命优点的反映。
注释:[1]董纯才《学习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的体会》,教育研究1982年第5期。转引自《中国教育大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6页。
值班编辑:白雪、显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