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刘老庄连”参加演习前,官兵面向连旗宣誓。(谢沅鑫摄)
初秋塞北某驻训场,风卷黄沙掠过装甲战车,“刘老庄连”刚结束战术训练”,官兵的迷彩服上还沾着泥土,训练场旁的黑板报上,82 勇士血战刘老庄的事迹依然醒目。“记者同志,您看这黑板报上的每一个字,都是我们连队的‘根’、我们连队的‘魂’!” 指导员戴天骄手指轻轻点向板报上的战斗画面,话语里满是自豪。这番勾连起岁月的话,像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时空对话的闸门。让我们走进 “刘老庄连” 的岁月长河,听官兵讲述与英雄血脉相连的故事,看红色基因如何在一代代人身上赓续,看这支荣誉连队如何在强军征程上,续写“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新篇。
“刘老庄连”光辉历程
202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刘老庄连”荣誉旗帜光荣接受党和人民检阅。(新华社摄)
1943年3月,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82名官兵在江苏刘老庄阻击千余名日伪军,战至全员牺牲,后连队重建并命名“刘老庄连”;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转战江淮、东北,参与辽沈、解放海南岛等战役,西出剿匪。1998年赴长江抗洪,坚守洪湖大堤28昼夜;2008年汶川抗震,率先徒步入映秀救援。近年转型合成化,探索无人作战协同等新战法,2023年赴南苏丹维和;2025年9月,高擎战旗参加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82载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续写荣光。
刘老庄上的生命绝唱
问:82名勇士面对数倍于己的日伪军,为何能死战不退?
答:那会儿敌人的炮火能把阵地炸得翻过来,可没人想过退!前辈们不是不怕死,是他们知道,身后是老百姓,退一步就是家破人亡!
1943年3月18日,江苏淮安刘老庄,一处断头沟旁,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82名官兵的身影,在晨曦中定格成永恒的英雄群像。这一天,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他们直面千余名日伪军的疯狂进攻,打响了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惨烈阻击战。
“那会儿敌人的炮火能把阵地炸得翻过来,可没人想过退。”在淮阴八十二烈士陵园的史料馆里,讲解员曾指着一份泛黄的战地日记,向来访的“刘老庄连”官兵还原当时的场景。日记作者是当时的一名通信兵,字里行间满是硝烟味:“子弹打光了,排长喊着‘跟我上’,举着刺刀就冲了上去。我看见他把枪托砸向敌人,枪托断了,就抱着敌人滚进战壕,最后……”日记写到这里,字迹变得潦草模糊,再无下文。
战斗从拂晓打响,敌人的炮火如雨点般倾泻在阵地上,硝烟弥漫,碎石飞溅。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82名勇士毫无惧色,依托简陋工事顽强抵抗。子弹打光了,他们就端起上了刺刀的步枪冲向敌群,展开近身搏杀;刺刀卷刃了,就抡起枪托砸向敌人的头颅,枪托在激烈的碰撞中断裂;没有了枪托,他们又捡起身边的铁锹,挥舞着与敌人殊死搏斗,铁锹刃被砍得卷了边;最后,当所有武器都无法使用时,他们便抱着敌人,用牙齿撕咬,用拳头击打,用身体阻挡敌人的进攻。
当地老乡后来回忆,战斗结束后,断头沟里的野草都被血染红了,有的战士手里还紧紧攥着半截铁锹把,手指扣进木头里,掰都掰不开。
从拂晓到黄昏,战斗持续了十几个小时,82名官兵战至最后一人,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军人的使命,为党政机关和群众的安全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自发收敛收殓勇士们的遗骸,将他们合葬在这片浸染着热血的土地上。“当时我们选了82个最壮实的小伙子,要去部队续写四连的故事。”参与送兵的老人后代,如今仍清晰记得祖辈传下的话。不久后,新四军第三师七旅重新组建连队,并正式命名为“刘老庄连”。
自此,“刘老庄连”的番号正式诞生,一面承载着英雄荣光的战旗开始飘扬。在随后的岁月里,这支新生的连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先烈的遗志,告别家乡,誓师出征。他们御敌于江淮大地,在枪林弹雨中守护家园;他们挺进东北,参与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在辽沈战役的战场上,他们冲锋陷阵,为战役胜利贡献力量;之后,他们又南渡琼崖,参与解放海南岛的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西出剿匪,维护边疆稳定。每一场战斗,他们都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奋勇拼杀,用一场场胜利告慰着刘老庄的82位英灵,让英雄的血脉在战火中不断延续。
荣誉室里的精神密码
问:现在不用拼刺刀了,我们该怎么当英雄?
答:在老百姓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就是英雄!英雄的连队,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走进第82集团军某旅“刘老庄连”荣誉室,几件历经岁月洗礼的物件静静陈列,无声地诉说着连队厚重的历史。一把捅弯的枪管,枪管上的弧度清晰可见,那是82年前勇士们与敌人贴身拼刺刀时留下的痕迹;几件被烧得碳化发黑的枪托、护木,表面的焦痕仿佛还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战场的烈火与硝烟。这些展品前,总能看到官兵驻足的身影,中士张宇航就是其中最频繁的一个——作为连队的连史讲解员,他每天都会来这里擦拭展品,重温那段历史。
“第一次摸到这把枪管时,我心里直打鼓:当年的勇士们,真的不怕吗?”采访中,张宇航坦言,2021年刚入伍时,他对“英雄”的理解还停留在电影画面里。新兵连的日子单调又辛苦,每天的队列、体能训练让他渐渐没了当初的热情,甚至偷偷跟家里说“干两年就回家”。直到下连那天,班长带着他走进荣誉室,指着那把捅弯的枪管说:“这不是普通的铁疙瘩,是前辈用命拼出来的荣誉。”
那天,张宇航听了整整一下午的连史:勇士们如何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坚守阵地,如何用血肉之躯挡住敌人的进攻……“最让我震撼的是,有个19岁的战士,牺牲时口袋里还装着给妹妹写的信,信没写完,只画了个五角星。”说到这里,张宇航的声音有些哽咽,“我那时候才明白,前辈们不是不怕死,是他们知道,身后是老百姓,退一步就是家破人亡。”
解开心里的疙瘩后,张宇航主动报名当连史讲解员。为了把故事讲得更生动,他翻遍了连队的史料库,还利用休假去刘老庄走访,听当地老人讲当年的细节。“有次给新兵讲解,一个小伙子问‘现在不用拼刺刀了,我们怎么当英雄?’”张宇航笑着说,他当时没直接回答,而是带大家去看荣誉室里的另一件展品——那张26枚红手印的请战书。
2023年夏天,“刘老庄连”大部分官兵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只剩26名战士留守,李梦翔就是其中之一。“那天新闻里说驻地要发洪水,我们急得睡不着觉。”采访中,李梦翔回忆,当时旅里考虑他们都是新兵,没安排任务,可大家心里都不踏实,自发把救生衣、铁锹收拾好,抱着背囊在宿舍待命。“凌晨两点,看到‘防堤告急’的消息,我们26个人一起写了请战书,摁手印的时候,没人犹豫。”
那几天,李梦翔和战友们在堤坝上连续奋战,装沙袋、堵缺口,手上磨出了血泡,就用纱布裹着继续干。“有天晚上,我跟班长一起扛沙袋,他突然说‘你看,咱们现在守的,不就是当年前辈守的老百姓的家吗?’”李梦翔说,那一刻他突然懂了,英雄不是只有在战场上拼杀才叫英雄,在老百姓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就是英雄。
1998年8月,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刘老庄连”随团紧急奔赴灾区参加抗洪抢险任务。
而在遥远的南苏丹,赴维和的 “刘老庄连” 官兵正用另一种方式诠释 “英雄” 的含义。二级上士王祥作为中国维和步兵营快反班班长,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代表着中国军队的形象。联南苏团要求快反分队 5 分钟内完成出动,王祥却给自己和战友定下了更严的标准:“中国军人能更快!” 他带着队员把披装、取枪、登车、机动 4 个环节拆解成近 40 个动作点,逐点逐秒抠细节、练衔接,身上被车体磕碰得青一块紫一块也不停歇。联合国战备能力检验评估那天,快反班仅用 113 秒就完成全部出动流程,联南苏团考核官员忍不住称赞:“这个速度,除了中国军人,没人能做到!”
除了完成警戒巡逻、武装护卫等任务,官兵们还主动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给当地学校捐赠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定期组织医疗骨干为村民义诊,手把手教孩子写汉字、学知识。有一次,当地村民玛莎带着生病的孩子来营地求助,军医迅速为孩子诊治,还留下了足够的药品。玛莎拉着官兵的手,用生硬的中文说:“中国军人,好!” 维和期间,“刘老庄连” 官兵把初心大爱延伸到异国他乡,让 “刘老庄连” 的战旗在非洲大地上闪耀着和平的光芒。
如今,张宇航成了连队的理论骨干和训练尖子,还被评为 “四有” 优秀士兵;李梦翔每次说起抗洪的经历,都会骄傲地说 “我没给刘老庄连丢脸”。每年 3 月 5 日 “学雷锋纪念日”,他们都会带着战友去驻地帮老乡干农活,看到乡亲们熟悉的笑脸,张宇航总会想起荣誉室里的那句话:“英雄的连队,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2023年,“刘老庄连”维和官兵在任务区执行徒步巡逻。(任郭洋摄)
战斗序列里的血脉基因
问:“刘老庄连”的战斗编号,到底承载着什么意义?
答:每个编号都是和先烈的约定,拿到编号,就意味着要扛起他们的责任。不管时代怎么变,只要编号在,刘老庄连的魂就不会丢。
“我是‘刘老庄连’英雄传人,我的战斗编号是6679。我会发扬连魂精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今年3月,一场庄重的授予战斗编号仪式在“刘老庄连”操场上举行,新兵董洪运挺直腰板,从连长朱明朝手中接过编号牌,指尖传来的重量,让他心里既紧张又激动。
“刚下连时,我不懂这个编号为啥这么重要,直到班长给我讲了‘83号’的故事。”采访中,董洪运说,1943年连队重建时,官兵们特意把花名册序号从“83号”开始,就是为了给82位先烈留着位置。“班长说,每个编号都是和先烈的约定,拿到编号,就意味着要扛起他们的责任。”
为了配得上这个编号,董洪运拼得像“上了发条一样”。体能训练时,别人跑5公里,他就绑着沙背心跑;装备操作课,他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练,手上的老茧一层叠一层。“有次考核,我的步枪分解结合比训练大纲标准快了10秒,班长拍着我肩膀说‘6679,没给编号丢脸’。”董洪运笑着说,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
在“刘老庄连”,每个编号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中士崔帅宇的“6442”编号,藏着他用实力争回来的荣誉。2021年,连队组织42公里武装行军,最后5公里时,崔帅宇体力不支,落在了队伍后面。“班长吕康存跑回来,抢过我的背囊说‘跟我走,不能丢刘老庄连的人’。”崔帅宇回忆,那天他是被班长拖着冲过终点线的。
后来组织合影,崔帅宇说什么也不肯站过去:“我没完成任务,不配和连旗合影。”吕康存没劝他,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那你就练,练到能自己冲过终点,再跟连旗合影。”
从那天起,训练场上多了一个“拼命三郎”。为了练体能,崔帅宇每天早起半小时跑步;为了练步战车射击,他把要领写在手上,有空就看。“有次做梦,我都在喊‘瞄准、射击’,战友们都笑我魔怔了。”崔帅宇说,三个月后的战斗射击考核,他用时最短、命中全部目标,拿了第一名。走下射击场,他抱着自己的“6442”编号牌,在连旗前郑重地拍了张合影。“现在这张照片就贴在我床头,每天起床都能看到,提醒自己不能松懈。”
二级上士杨永杰的“6300”编号,更是承载着特殊的情感——他是刘老庄人,爷爷当年就是送82名青年参军的老乡之一。“小时候,爷爷总给我讲刘老庄战斗的故事,说‘要是能去英雄连队当兵,才是真本事’。”采访中,杨永杰说,20165年他报名参军,听说能去“刘老庄连”,激动得一晚上没睡。
在连队,杨永杰一直是训练尖子,可去年的一次比武,他却因为身体不适拿了第二名。“那天我回到宿舍,看着‘6300’的编号牌,心里特别难受,觉得对不起爷爷,也对不起先烈。”杨永杰说,从那以后,他训练更狠了:手榴弹投掷突破60米后,又开始练单手投;掩体构筑满分后,就模拟战场受伤的情况,用一只手挖。“那年今年集团军比武,我取得了荣誉我拿了第一名,站在领奖台上,我心里想‘爷爷,我没给刘老庄丢脸’。”
82年来,170名刘老庄籍战士在“刘老庄连”接过编号,退伍老兵陈志翔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编号是“6095”。2017年退伍后,陈志翔回刘老庄创业,办起了农产品加工厂。“刚开始特别难,资金不够,销路也不好,好几次想放弃。”陈志翔说,每当这时,他就会拿出珍藏的编号牌,想起在连队训练的日子:“当年前辈们在那么难的情况下都能守住阵地,我这点困难算什么?”
如今,陈志翔的工厂成了当地的龙头企业,还带动了20多个老乡就业。每年3月18日,他都会去淮阴八十二烈士陵园,和连队视频连线,一起缅怀先烈。“我常跟员工说,我是‘刘老庄连’的兵,编号6095,不管到哪,都不能丢了连队的魂。”
“每个编号都是一颗种子,种在官兵心里,就能长成参天大树。”采访中,营朱教导员拿着“连队家谱”说,82年来,这些编号见证着官兵的成长,也传承着英雄的精神,“不管时代怎么变,只要编号在,‘刘老庄连’的魂就不会丢。”
2025年,”刘老庄连“举行评选”新时代刘老庄八十二勇士“活动。(杨仕伟摄)
演训场上的强军答卷
问:面对军事变革浪潮,“刘老庄连”如何跟上时代步伐、打赢下一场战争?
答:战场不会等我们准备好,只有主动求变,才能打赢。一个人强不算强,大家一起强,才能打赢下一场战争。
初秋的塞北,草原上卷起阵阵黄沙,一场合成营装甲步兵进攻战斗演练正在进行。无人机升空侦察,步战车快速突击,无人车协同推进……“刘老庄连”连长朱明朝盯着指挥终端,脸上满是严肃:“现在的战场,早就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必须攥紧体系的拳头。”
“以前我觉得,步兵只要能冲锋、能打枪就行,直到那次演习‘吃了败仗’。”采访中,朱明朝回忆,几年前连队刚转型时,上级配属了侦察、电抗等力量,可大家不会协同,导致进攻时暴露了目标,差点输掉演习。“复盘时,我跟干部骨干说‘要是前辈们在,绝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那之后,朱明朝带着大家“拜师学艺”:去侦察分队学情报分析,去炮兵分队学火力协同,甚至把友邻单位的骨干请到连队来授课。“有次学通信装备操作,我跟战士们一起练,手指都按酸了,终于把数据传输的时间缩短了10秒。”朱明朝说,现在连队官兵不仅懂自己的专业,还能熟练操作友邻单位的装备,“上次演习,我们班就引导空中火力精准打击了‘敌’阵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排长张启军对“体系作战”的理解,来自一次教练员比武。今年4月,他主动选择了“无人有人作战协同”这个新课目,身边有人劝他“选个稳妥的课目,别冒风险”,可张启军却不这么想:“前辈们当年敢跟敌人拼命,我们现在就不敢尝试新东西吗?”
为了攻克这个课目,张启军和战友们泡在训练场上,白天测试无人装备的性能,晚上分析数据到深夜。“有次调试无人机,我们在草原上待了一整天,饿了就啃干粮,渴了就喝凉水,终于摸清了不同风速下的飞行参数。”张启军说,比武那天,他设计的协同战法得到了评委的认可,还被评为集团军“百名优秀教练员”。“现在每次训练,我都会跟战士们说‘战场不会等我们准备好,只有主动求变,才能打赢’。”
一级上士伍林还记得,转型初期,他因为“跟不上节奏”偷偷抹过眼泪。“以前操作步战车,只要会开、会打就行,可转型后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怎么跟无人机协同,怎么呼叫火力支援。”伍林说,那段时间,他每天抱着教材啃,还主动向年轻战士请教信息化知识,“有次学编程,我熬了三个晚上,终于把数据处理的程序弄明白了,那一刻特别有成就感。”
现在的伍林,不仅是步战车特级驾驶员,还能熟练操作无人车,成为了连队的“多面手”。“上次演训,我的无人车发现了‘敌’隐蔽火力点,及时传回数据,引导火炮把它摧毁了。”伍林骄傲地说,这就是体系作战的力量,“一个人强不算强,大家一起强,才能打赢下一场战争。”
上等兵蒋其洋的案头,摆着《空气动力学》《机械原理》等“大部头”书,别人问他“一个步兵看这些干嘛”,蒋其洋总会指着荣誉室里的老照片说:“前辈们在‘小米加步枪’的年代,还想着航空母舰,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更要多学知识。”
今年年初,连队承担某试点建设任务,蒋其洋主动报名参加。数九寒冬,他在训练场上反复测试无人装备,手指冻得发紫也不放弃。“有次为了验证夜视器材的性能,我们从晚上10点忙到凌晨4点,终于摸清了它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使用方法。”蒋其洋说,最后总结的经验被上级采用,他觉得特别自豪,“这就是我们新时代刘老庄连兵的担当,既要传承精神,更要跟上时代。”
一级上士曹宝刚最近又忙了起来,连队要进行新战法试训,他带着战友们在草原上反复演练。“有天早上,我们看着朝阳从地平线升起来,班长说‘你看,咱们现在练的,就是未来战场的胜仗’。”曹宝刚说,每次累得想休息时,他就会想起82年前的刘老庄,想起前辈们死战到底的精神,“只要能打赢,再苦再累都值。”
近年来,“刘老庄连”的训练成绩连续3年总评优秀,还多次承担新课题攻关任务。采访结束时,朱明朝指着营门口的电子屏——“距离下一场战争打响还有0日”,语气坚定地说:“我们会带着前辈的精神,在强军路上一直冲下去,用胜利告慰先烈,用忠诚守护人民。”
2025年,“刘老庄连”参加战术演练。(张飞摄)
(记者:徐晓羽、张圣涛、桑英豪、李佳豪、李静阳、姜帅、韩成)
值班编辑:白雪、显洋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