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中延会工作 > 正文

【中延会2023年专题研讨会发言⑧】杨芳: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看“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的渊源和发展

来源:中华魂网 · 2024-01-05 17:31:44

2023年12月5日至6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和广东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在广州联合举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最新成果”专题研讨会。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王晨出席研讨会并作主旨讲话。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文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龚维斌代表校(院)委会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14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中华魂》网现予刊发。——编者


 


摘 要: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为线索,分四个历史时期梳理了“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党的百年历程彰显着党为民而生、因民而兴、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发展过程。伴随党的成长壮大,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不断指引党的事业取得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奋不顾身地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展现出无私无畏的优秀品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一路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靠的就是人民对党的信任和拥护,靠的就是不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一、救亡图存、扎根人民——中国共产党为民而生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内忧外患,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土沦丧、民生凋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的一批批仁人志士试图以不同的方式解救和发展中国,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维新救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救亡运动接连而起,试图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命运,但都一次次以失败告终,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始终没有改变。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个最初只有几十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牢牢把握历史发展大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的要求,成为改变中国历史、决定民族命运的政,这与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人民分不开。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生,“土地问题”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点。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耕者有其田”的民生政策,在行动上采取“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措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劳动互助、减租减息、生产自救和精兵简政等一系列民生经济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并明确“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的和半封建的剥削制度”的土地改革方针。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决议指出,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1939年2月,毛主席在致张闻天的信中最早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观点。1944年,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讲话经整理修改后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在《解放日报》上。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再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党的宗旨。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二、砥砺奋进、人民拥戴——中国共产党因民而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一盘散沙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的是国家贫弱、人民贫困、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农业生产非常落后、人民生活饥寒交迫的局面。“1949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足5%,人民生活饥寒交迫、80%的文盲率是当时民生状况的真实写照,上千万计的灾民、数以百万计的失业工人亟待救济。”[1]“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62亿元,国民经济基础非常薄弱。195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8元,人均消费支出仅为88元,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2]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将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焕然一新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人民的真心拥戴和支持,不断走向昌盛。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增长到1978年3679亿元,全国财政收入由1950年的62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132亿元。教育水平由建国初期全国80%以上人口是文盲转变为1978年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5%;“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长到1978年的6095亿斤,以只占全球6%的水资源、10%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全球22%的人口的温饱”。[3]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贫穷走向富强,一路风雨无阻,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获得了人民的拥戴和爱护,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民生立国的伟大成就。


三、胸怀人民、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和政府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的矛盾做出了重大政治判断,即“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81元人民币,整个国家近10亿人口中,有两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4],这是当时确定主要矛盾的基本依据。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群众路线的内涵作出了明确简洁的概括,即“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0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但中国仍然面临人口众多、国家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基础薄弱的现实国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差异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偏低,人民群众迫切希望过上更加宽裕殷实的生活。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强调“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评判我国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之一。江泽民同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同志明确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完善人民的收入、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走自己的路,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成败的根本标准,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2010年达到412119亿元,超过日本并连年稳居世界第二;财政收入实现连续跨越,2012年达到117254亿元。[5]


四、站稳人民立场,不断造福人民——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在实现这个任务的历史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提升到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高度,全面、深刻、系统地论述了人民至上的丰富内涵。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上,要进一步贯彻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15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强调指出“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坚持人民至上思想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始终。报告总结了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取得的成就,“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坚持人民至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主旋律与最强音。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


当前,我们正意气风发地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人民也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我们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使“人民至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动力之源。


(作者杨芳系昆明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于元平系昆明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 )


注释:

1     宋洁:《从百年历程中读懂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民生密码》,《青海日报》,2022年02月15日 第8版。  

2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07-01。  

3     唐任伍:《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深刻红色基因与百年发展历程》,《国家治理》周刊2021年5月第2期。  

4     宋洁:《从百年历程中读懂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民生密码》,《青海日报》,2022年02月15日 第8版。  

5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07-01。    

值班编辑:白雪 李宽

技术支持:李馨雨

值班总编:闫金久